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广州50后老人的石头收藏之旅

06-22

广州50后老人的石头收藏之旅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97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李观云@李观云,1951年出生的广东人,现居住在广州。

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人可以无爱,但不可以无好。人有好,人必有趣。”这段话出自我第一本书《观云奇石》,是作家贾平凹在序中所写。

如今,我的人生真正做到了既有好又有趣。45岁放弃工厂,涉足奇石界,成为中国观赏石一级鉴评师。

为寻觅石头,54岁驾车环游中国边境线。爱上旅行继而爱上骑行,63岁一个人骑行2120公里,从成都沿着川藏线到达了拉萨。

如今71岁的我,依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想把毕生所藏的上万件石头,打造成广州的奇石观赏景点。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心若年轻,何惧岁月老去?

(63岁骑行川藏线成都到拉萨)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中国家庭都很贫困,父母都是工人,勉强可以吃饱饭。

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是孩子们很快乐,无忧无虑地成长。我喜欢画画,爱拿着笔,画日常所见,还喜欢鼓捣机器,当时只有手电筒可以供我拆装。如果家里凳子、桌子坏了,我可高兴了,终于有了动手修理物品的机会了。

上了初中,赶上学校不上课,每天都在玩。那时候上山下乡最光荣,没有人会觉得苦,都是高高兴兴去接受劳动改造。

1968年,我从广东省实验学校毕业后,也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雷州半岛徐闻县下面的国营农场。

徐闻县是一个人迹罕至,遍布原始森林的地方,国家为了发展橡胶产业,调了大量人员去开荒。

(登上5360米的圣湖拉姆拉措)

我们被分配到连队割橡胶,割胶是一个既辛苦又细致的工作,凌晨四点出发,上午10点钟收工,因为这个时候的橡胶产量最高。

徐闻县天气闷热潮湿,长期的户外劳动,不知道流下多少汗水。但是人生没有白流的汗,每一滴都会在未来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因为多年的知青生活,艰苦的环境实实在在锻炼了我的意志。

后来因为手巧又喜欢钻研,陆续改良了很多农具,深得领导赏识。先是被调往拖拉机队,后来又调到场部修配厂,负责农机技术的革新。

忙忙碌碌近十年,直到1977年知青返城,我才得以回到广州,顺利考进建筑工程学校,选择了建筑机械专业。

(徐闻县知青时代)

由于知青时期已经初通机械技术的皮毛,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不错。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营建筑企业,凭借过硬的技术,一路升迁到科长级别,担任机械处主任。

就这样兢兢业业干了十几年,直到1991年,中国经济开始稳步发展,广东省更是走在全国前列,我也有了别样的心思。

那时候的广州像一个大工地,到处是在建的高楼大厦。我非常看好建筑行业,而且自己擅长机械,正是赚钱的好时机。于是我坚决辞去公职,创办了一家生产塔吊的工厂。

塔吊是建筑工地最常见的起重设备,需要靠它运送钢筋水泥。那时候房子越盖越多,塔吊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我的产品供不应求。

(奇石小观园)

后来,我借由手中资源,在广州郊区建了一个三层楼小院,没想到这里会成为未来上万件石头藏品的栖息地。

赚钱的行业从来不缺少跟风的人,1995年以后,行业竞争开始激烈,而且国家对塔吊的重量和速度,提出了严格的行业标准。我觉得再做下去,风险太大,于是关闭了工厂。

无事可做又闲不住的我,无意中看了一个石头展,发现石头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

那里的石头形态各异,有的惟妙惟肖,有的鬼斧神工,还有的玲珑剔透。我当时想天然形成、未经雕琢的石头能这么漂亮,肯定有收藏价值。

其实赏石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在宋朝达到巅峰,90年代,又重新兴起。我很快被吸引,到处寻找奇石,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程度,人送外号“石疯子”。

(2018年再次来到珠峰)

只要听到哪里有奇石,就会立刻开车去找,找到就买回来。最初因为不懂行,花了不少冤枉钱。

所以我决定学习赏石知识,鉴赏能力也得以逐步提高。在首批国家级鉴评师评选中,获得了“中国观赏石一级鉴评师”的称号,当年仅有30余人获此殊荣。

后来曾多次担任各地奇石展览的评委,并在2001年被推选为广东赏石协会常务副会长,还参与设计过2008年北京迎奥运观赏石展馆。

随着鉴赏力的提升,我把收藏的石头开始分门别类放置。形似食品的石头归为满汉全席,此概念是我在国内奇石界首次提出来的。

我收集的食品石已经达到200多个,涵盖200多道菜。另外还有阴阳石、观云石、文字石、摩尔石等。

(我与贾平凹老师合影)

1998年,我还写了《观云奇石》一书,选取了66个别有趣味的石头故事。

作家贾平凹老师专门给我提了序,序中介绍了我有藏石近万件,大若柜,小如珠,五光十色,千奇百怪。

我和贾平凹老师的相识也颇具戏剧性,1997年贾老师来广州签名售书,他向朋友询问哪里有欣赏奇石的地方,他的朋友推荐了我。

就这样,贾老师光临了我的奇石小观园,只是当时水平有限,有部分石头并没有收藏价值,但是贾老师还是觉得很震撼,因为数量惊人,摆满了整个三层小院。

《观云奇石》是我唯一有书号的书,出书之前已经预料到会亏钱,因为看此类书的人非常少。

但是为了鼓励自己一直走下去,也为了留下有关石头文化的资料,我觉得散尽千金也值得。

(穿越罗布泊)

因为喜欢石头,我经常开车去全国各地找有价值的石头。找石头的同时,看到了不同的风景,体验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慢慢爱上了旅游。

2005年,为了寻石,我驾驶着一辆吉普车环游中国边境线。北至漠河,东到抚远,西至伊尔克什坦,沿东海岸回到广州,历时79天,行程三万五千公里。

当时的边境线基本是土路,西藏阿里地区更是难走,每当太阳出来,雪水融化,路就成了河。

最大的困难是不熟悉路,当时网络不发达,只能靠地图。记得去西藏古格王国时,专门雇了一个藏族司机,结果他也迷路了,在林间土路上转了两个多小时。

虽然一路上经历了很多险情,但当我第一次看到了露出真容的珠穆朗玛峰,零距离触摸了千年古柏时,沿途景色带来的震撼与喜悦难以言表。

(2005年第一次到珠峰)

可惜的是,当时沉醉于美景之中,路过川藏地区时,看见很多原始石头,因为急于赶路没有购买。没想到后来那些奇石的价格竟一路飙升,我才悔不当初,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过我沉浸在一边自驾赏景,一边找石头的惬意生活中,丢了“大西瓜”的烦恼,早就被抛到了脑后,反而是途中遇见的趣事,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很随意买了一块一公分厚,形状像盖子的石头,卖家告诉我是在后山找到的。闲来无事,我便跑到那里,看看是否能有收获。

很快找到一块表面凹凹凸凸,形似珍珠的石头,觉得很特别就捡了回去。清洗完以后发现,与那块像盖子的石头如同一体。

(2005年环游中国边境线)

当我将两块石头放在一起时,惊喜地发现,原本一体的石头,在地壳运动的时候分开了。现在竟然有缘相逢,真是太难得了,于是我为它们起名“分久必合”。

经过多年努力,我还找到三块特别的石头,上面分别是我的名字“李、观、云”,其中“观”字是登广告求来的。令我感动的是,石头的主人为了圆我的梦想,竟然分文未取。

找石头不是只有趣事,还有危险,因为必须要去到偏僻的地方。一次我和朋友们到哈密一处戈壁滩,看见一条深几百米,长五十公里,宽十几公里的大沟,这里仿佛是藏宝之地,红碧玉、玛瑙、千层石……我们寻得不亦乐乎。

(62岁骑行台湾岛)

结果返程时,车在沟里来来回回走了三个小时,就是找不到出口。祸不单行,其中一辆车恰在此时坏了,拖拽它的车又不小心陷在泥沙里。

眼看着车越陷越深,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放弃了那辆故障车,又忍痛丢掉一些辛苦寻到的石头,重量减轻后,车才从泥沙中艰难驶出。

只不过所有人都得挤在剩余的两部车里,顾不得拥挤和狼狈,边走边寻找出口,终于在拂晓时分驶出了深沟。

还有一次途径大兴安岭的时候,车辆因为失控发生了720度翻转,致使车辆严重损坏,幸运的是我安然无恙。

艰险并没有阻挡我寻石的脚步,要找奇石,必须亲力亲为去到产地,进戈壁走荒滩,上山下河是常事。

(骑行在崇山峻岭间)

但是总有汽车进不去的地方,这时我想到了骑行,于是花甲之年,又做了一件疯狂的事,并且成为我人生中的里程碑。

62岁时,为了寻石,也为了挑战自我,我迷上了骑行,一年时间骑行了六千多公里。

骑行台湾的旅程让我至今难忘,因为路况不熟悉,所以经常需要问路,没想到台湾民众特别友好。

记得有一次,路人告诉了我方向,结果刚骑到下一个十字路口,又茫然了。令我感动的是,之前给我指路的人,从后面追了上来,把我带到了目的地。台湾民众的淳朴,至今都令我心生感动。

骑行上瘾的我,63岁时一个人从成都出发,沿川藏线骑到拉萨,历时29天,骑行了2120公里。翻过了十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两座5000米以上高山。

(63岁骑行川藏线)

面对如此险峻的路线,准备同行的人都临阵退缩了,反倒是年龄最大的我,一直跃跃欲试。犹豫再三,还是鼓起勇气选择了继续前行。

在成都武侯祠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启程仪式后,我开始了独自一人骑行两千公里的旅行。

这一路真是险象环生,骑行路上不仅看到过很多事故,自己也遭遇过。印象最深的是在业拉山,不知何故刹车失灵,差点坠入怒江。

业拉山行程40公里,落差高达2000米,有130多个弯,更惊险的是,旁边就是波涛汹涌的怒江。

记得在最后一个弯道向下滑行的时候,突然刹车失灵。当时惊恐万分,但关键时刻,自己没有慌乱,脑子十分清明。当即放低重心,用脚拖行在地面,靠着鞋子的摩擦力,成功把车停了下来。

(骑行上瘾的我,丝毫不觉疲惫)

惊魂未定的我,就势坐在一旁,大口喘着气。过了好久才缓过劲来,最后自己捣鼓了一番,修好车才得以继续前行。

惊险之后是征服一座座高山的成就感,只是一个人骑行还是太孤单。骑到高尔寺山的半山腰,风特别大,吹得我一直转圈,而且气压很低,感觉自己快要吐血了,环顾周围,却发现一个人也没有。

但是我这个人就是这样,认准的事情就会坚韧不拔地做下去。于是咬紧牙关,硬撑着骑到山顶。到达山顶举起自行车的那一瞬间,激动地又满血复活了。

骑行中,每征服一座高山,我都会举起自行车拍照留念。我觉得一次次托举,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因为只有经历过、挑战过、坚持过、成功过,才不枉此生。

(希望也能练出肌肉)

虽然经历过种种困难,但是我最后成功到达了拉萨,实现了自己骑行到拉萨的梦想。

人生虽然短暂,但是多去尝试各种有趣的事情,人生才会其乐无穷。

我就是在花甲之年,才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种活法,骑行过西藏、台湾、青海、海南……如今的自己越活越年轻,还走进了健身房,大有与年轻人一较高低的架势。

回看自己近些年的经历,从老板到“石疯子”,又因寻石结缘骑行。如今我已71岁,准备用一到年时间把我的奇石小观园,打造成广州的奇石观赏景点。

近年来,小观园随着名气渐长,接待过不少慕名而来的奇石爱好者,也有众多媒体前来采访过。相信经过这次打造,将来一定会成为广州新的网红打卡地

(装修中的奇石屋)

近万件石头里,有的收藏价值的非常大,有的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但是它们都是我一路辛苦找寻而来。纵使收藏价值不大,观赏价值依然在。

很庆幸,我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陆续写了十一本书。

现在我每去一个地方,无论找石头还是看风景,都会用视频记录下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愿我的分享也能带给更多人欢喜与感悟。

(我与收藏的石头合影)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纵使暮年,也要永怀希望。

虽然我已年近古稀,但生活丰富多彩,赏石、旅行、自驾、骑行、健身、做视频……生活如此多娇,哪有时间伤悲秋。

生命不息,我便永远走在路上,赏石、旅游不停息。因为它们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恰如贾平凹老师序中所写:“观云好石也知石,石能归他也怡他。如果石能语,石类必有言传。”

岁月沉淀的不仅是衰老的容颜,还有丰富的阅历。无论何时,只要心中充满渴望,就能活出个精彩人生。

【口述:李观云】

【编辑:8月的柳絮】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德牧吧证书可以先注芯片以后再打耳号吗

北周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