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博爱老街”是很多老海口的念想,小编跟盆友常常就把局约在那里,因为辣里有好多可品的、可看的、可吃的……话说,常去博爱路的人儿,你们肯定木有好好去读懂过它,今天小编好好给你们介绍介绍,让鲁们懂懂它……
PS:哈哈哈,系不系有很多人会问“色水”是什么意思啊?小编告诉鲁们,“色水”是海南话,大概的意思是很牛逼、很厉害、很傲娇、很了不起……嘿嘿,觉得有更好解释的小伙伴欢迎留言补充哦!
作者|九妹悠悠 编辑|陈娟
海南第一门户海南在线(www.hainan.net)倾力打造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品牌栏目
投/荐稿请加微信号 25267775 ,注明来自走读海南微信公众号
老街历史文化
博爱路位于海口市东北部。又称南北所街。
早在明朝洪武28年,海口筑城。南门至北门的城内交通要道,称城内大街。1924年,海口拆墙建路,使之自南向北通抵水巷口,为纪念孙中山倡导的“博爱”精神,将城内大街改为博爱路。以连接东、西门的新民路为界,从新民路至长堤路为博爱北路,从新民中至海秀东路三角池为博爱南路,1966年,改名为东方红路,1981年恢复为博爱路。
博爱路是海口老城区南北走向最长的街道,宽9米,长1295.5米,是老城区最早的街道,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街道南边的建筑以骑楼为主,为海口市老城区最繁华的商贸街,主要经营文具、灯具、布艺、节日用品等商品。
从海口城市中心的东湖公园东侧的路口往北走,便是博爱路。
整条街南北走向,中间被一条横街拦了一下,博爱路也分为两段,一段叫博爱南路,一段叫博爱北路。其实,还是一条通顺的街道,整条街叫做博爱路。
骑楼沿街而建,一般以两三层居多,一栋挨着一栋,柱柱相连。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的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和通行。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以及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而独特的雕花。虽然大多已是老旧斑驳,但韵味犹存。它有着南国近代商市的雍容华贵的剪影, 又闪烁着东方巴洛克风的浪漫和辉煌……
博爱北路口,原为北门外街。北门外的水巷口港,早年是琼州府的官渡和繁荣的埠头,尤其是清咸丰八年(1858)“天津条约”后,海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水巷口港变得喧闹而繁华。
当时的博爱路,是古海口港的货物运输大路,人员往来的要道。人们纷纷沿街做生意、建旅店,这里逐渐变成海口所城最繁华的商贸街。
南北所街由南至北自怀别亭至水巷口当时分为南门外,南门四牌楼、北门内、北门外五条街。南北所街与东西所街(现新民路)交界处的十字路口建四牌楼坊。从十字街口至龙牙巷口(现博爱南路30号)为四牌楼街,龙牙巷口至南门口为南门内街,南门口至“怀别亭”为南门的外街。由四牌楼至北门口为北门内街,由北门口至水巷口为北门外街。北门内、外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路、四牌楼街、南门内街、南门外街至海秀路三角池地段为现在的博爱南路。
清乾隆期间,南门内街建有海口驿站,位于现在的博爱南路76号的龙华花卉市场。是转交传递官府文件、民众信函、方便过往官员、学员途中休息、食宿的地方。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海口驿站成立了最早的“海口商会”,1919年改为海口总商会。1927年,龙牙巷的秀才、商人陈若龙,倡捐改建惠爱医院。1947年在此处设立海口私立长春商业技术学校,培养了许多当时急需的财会人才。解放后1953年改为海南财经学校,设立海口文化馆,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些建筑已拆除,如今这里已成为目前海口最大的人造花交易市场——龙华花市。
现在的博爱南市场,原先有座迎龙桥、也叫复龙桥、迎恩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当时海口最重要的石板桥,因台风破坏,曾多次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海口港日渐兴旺,海口南北所街交通十分繁忙,迎龙桥面的石板因马车辗压,轧石成轨,桥面坎坷不平,被风浪破坏严重,奉直大夫、商人陈悦丰为民排忧解难,与本街坊富商慷慨捐资重修石板桥,填补被河水冲塌毁损的河堤、路面,保障了海口这条最早的南北交通要道畅通无阻。现在河已填平,桥也废了。这里还成为生意红火的经营皮鞋和女性内衣的专业批发市场。
南门外街末端,即现博爱南横路与海府大道交口处,过去曾有一个“怀别亭”,亭内有石桌、石凳、供府城、海口两地来往的行人避日躲雨,途中休憩。海口市城内送丧的老人、小孩走到“怀别亭”便在此告别亲人的灵柩、止步回家。海口所城的居民去世后,从南门外街过“怀别亭”送往墓地,现在的老机场和省政府办公楼所在地,原来都是一片乱坟岗。下葬的大部分是府城和海口所城的居民。
北门街过去有海口较早的书店书局,如“海南书局”、“会文书店”,位于现在解放东路与博爱北路丁字路口,是当时青少年学生最爱去的地方。清末民初,广行的“五邑会馆”建在北门内街(现博爱北路70号工行分理处储蓄所及相邻的金城布艺店,由广东地区的佛山、新会、东莞、顺德、南海等地来琼经商的商家组建。五邑会馆旁有著名的“七正”店,即正合、正兴、正益、正安、正昌、正利和正祥七个商号店铺,经营纸业、爆竹等生意,为来自广东佛山的谭氏家族经营。
北门街还有海口大名鼎鼎的“精华公司”由新加坡海南籍侨商经营,主要从事百货、布匹生意,位于现在的“文华楼”翰文图书文具店。
南门内外街,曾是最早迁入海口谋生的外乡人居住区,以做小买卖和开小店铺为主……
到了晚上,博爱街的店铺灯火通明,楼上的广告牌竖立在街头两旁,五彩缤纷,有如十里洋场。水族馆的观赏鱼、五颜六色,在玻璃水箱中游戈,摇头摆尾,在灯光的照射下非常美丽。
这条老街,永远都不缺少人气,日夜都充满新的诱惑和不同的吸引力。
博爱印记
1四牌楼
海南老街独特之处是具有南洋风情的骑楼,而海南最早的骑楼则是博爱路上建于1849年的“四牌楼”。
四牌楼,曾是海口的坐标中心,也是博爱路最广为人知的建筑物。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建成海口所城,城墙四周长555丈,高一丈七尺,宽一丈三尺,设城门四座,东门至西门、南门至北门,形成东西南北两条贯穿海口所城的街道,呈田字形。两街相交的十字街口,在清乾隆年间建有一座四牌楼式的牌坊,造型典雅,巍峨华丽,是海口当时的标志性建筑物。南北坐向,车马人流南来北往从四牌下穿过。
“四牌楼”牌坊,有四个进出通道,也是海口所城的“凯旋门”,人们在此迎接升迁的文宫武将、中榜的举人进士。
从四牌楼向南至龙牙巷口古称四牌楼街,街道不长,但很热闹繁荣,店铺林立。通往西侧的马房村(居仁坊)有菜市街、菜市栏(现博爱南20号),是清代至解放前海口最兴隆的集市,品种丰富交易红火。
四牌楼街西侧的居仁坊菜市栏有口百年老井,现依然保存。菜市栏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改为海口百货成长集市场,后改为海口工业模具厂、海口市财政局,现该房产已归还原业主何家所有,作为仓库出租。
四牌楼街、南门街都属现在的博爱南路,为人流量密集的商贸街,原为土路,当刮风下雨,泥泞难行,商民怨声载道。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本街奉直大头、商人陈悦丰(又名陈有光)主倡并会同本街“占家宅”(现博爱南路52号)的商人占珠园,龙牙巷的“周家宅”商人周恒昌捐资铺砌平坦宽阔的石板路,方便人们出行,这一善举深得众人称赞。清邑岁贡生陈家修曾撰书立碑于南门口,颂扬记录修铺石路之事。现在碑已失,不知去向。
今日的四牌楼下依旧热闹非凡
楼虽斑驳,窗花依旧
2东门市场
博爱路历史悠久,在路之东,有个东门市场,颇具名气。
东门市场,全长905米,主要经营各种海鲜、干货等特产品,是海口古老的水产市场,也是海产品的主要市场之一。
晨曦微露,博爱路开始喧哗,东门市场更是热闹非凡。
四邻八乡的人们肩挑手拎,聚集在东门市场,比邻设摊,鲜果蔬菜、乌贼龙虾、鲜鱼鳖蟹,应有尽有,叫卖声此起彼伏,赶早市买新鲜货的人们也纷纷前来,与小贩们讨价还价,一派热闹的海鲜交易场景。
继续朝里走,是一条狭长的水泥路,一眼望不到头,路面湿淋淋的,两侧则是小贩们在固定摊位前搭建起的帆布蓬,用于遮风挡雨。
这一条街都是各种海产品和杂货,鱿鱼、墨鱼、干鲍、鱼翅、虾皮、胡椒、腰果等等,品种之繁多,让人大开眼界,但市场内的卫生,海产品的质量,等等,都有待进一步规范管理,使之完善,这才是市场健康而有序发展的根基。
这里的朝市,总是很热闹,人群络绎不绝,商家争先叫卖,摊头各类海鲜活物,最抢眼的便是海蟹、海胆和大扇贝。而日落后,市场内没有匆忙的人流,更没有急不可待的车流,即使有人在其行走,却永远都是慢慢的,也没有人会着急。夜晚,东市便沉寂下来,该明天的事,决不会放到今天。
时间,在这里,或许流得会慢一些。
海鲜干货品种十分齐全
市场里大多是这样的摊位
3“龙”坊
博爱路上,有传说有故事的去处不少,“龙”坊就是其中之一。
传说海口过去是个无底潭洞,五条龙从这里腾云升天,掀浪入海。海口因此得“五龙和穴地”之美称,迄今有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位于现在博爱南路东侧的“龙兴坊”、“龙文坊”就是因此得名。
龙兴坊、龙文坊和联桂坊毗邻,街坊中目前还存有许多古老的民居、古井、古庙。
龙兴坊24号的“魏家祖屋”也值得一看,其门窗木雕工艺精湛。这所老宅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些老屋的先人大都在博爱路经商,发家致富,盖起了这座豪宅大院,福泽后人。
4商铺
博爱路现今仍然是热闹的商埠,有好多大大小小的商铺。我曾走进位于西门入口处的一家专卖婚礼用品的商铺。
这家店的店门口挂着一副灯具,呈青铜色,周边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有些旧,还有些锈迹斑斑。挂在那里,仿佛呆了一个世纪,不言不语。这副灯具它究竟适合呆在哪里?究竟应该呆在哪里?现代文明的房子里,都是诱惑炫彩,极具流线型的灯具,这种锈迹斑斑、诡异神秘的灯具恐怕没有人用了,也没有人去欣赏它。难怪,它孤伶伶地呆着这里。
折身进店,店里的灯具都是贴着喜字的婚灯,除了灯具,还有各式各样的镜子,上面写着诸如“紫薇正照”的字样。
店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姓陈,听她说起这店的历史:
“在我爷爷那代,博爱路上开店铺的人都是往返于南洋的人。那时,博爱北路口的水巷口热闹繁华。为了生计,也眼红那些跑港口渐渐富起来的人,爷爷便开了间镜子店。在那时,西洋镜子还是一件很新鲜的玩意,阔太太都爱买。镜子店因为时尚,生意还不错。渐渐地,世事变迁,小小的镜子店再也承受不住时代的发展。于是,在我接手后,专门进些古老的能辟邪的镜子来卖,主要卖给寺庙或是农村里需要供奉神灵的人。同时,也办些婚礼用品的货,多方面经营……”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陈女士不时地变着法子经营店铺。正如店外的这条博爱路,这一路的人们,不都是变化着,适应世事的变迁吗?
春节期间,镜子店装扮得很喜庆
随着市场得需求,小店除了卖镜子,还卖其他用品。
5美食
博爱路之老字号牛腩店
在博爱路,最有名的还有老字号的牛腩店。
在海口,要吃正宗的牛腩饭,就一定要到博爱南路的牛腩店去。
在博爱南路129号,就有这么一家“牛腩店老字号”,亦成为街市一景。
店铺是一间旧时的瓦屋,一眼看上去,不大,装修的不甚好,牌子也是用蓝布拉起的一条横幅,与老街的格调相辅相成。不过店面倒是蛮大蛮长的,大小起码有三间,最里间做厨房,外面两间则是客厅,桌椅摆了不少,足有十几张,一看就知,这家小店生意很不错。
博爱路之狗肉店
博爱路除了牛腩店出名外,这条街上的狗肉店也算得上名声遐迩。
在博爱南路的路口,便有两家狗肉店:“博爱南狗肉店”和 “海口东湖第一家狗肉店”。
狗肉店都挂上了醒目的招牌,正宗狗肉的扑鼻香味,很受人青睐。来此的客人多是老客和回头客,来了便直奔楼上的餐桌坐下。餐桌上有早就备好的边炉,点上火,服务员上来把煮熟的狗肉,放进锅里,客人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博爱,永远滴爱
如今博爱南路路口两边,已是绿树成荫
行走在古老的博爱路上,感受到岁月积淀的厚重与内涵。
毋庸讳言,一条600岁的街道,足够老了。所谓岁月不饶人,600岁的博爱路很苍老,苍老的几近衰败:在这条老街上不少地方被标为“危楼”,白色的石灰字涂在斑驳的墙上,那么刺眼,那么的无奈……
好多骑楼,上面的二三层都衰败得不容置脚,但一楼的店铺生意依然红火。这让我想到曾看过一幅图片:一棵沙漠里的胡杨树,枝干已经被岁月雕镂成枯干,而老根却深深扎入干枯的沙漠,顽强地存活着……
在幽静的小巷,时常能遇见这样的老人
也许,这就是老街魅力之所在吧?!
原来以为海南没有老字号,比如北京的全聚德、都一处;杭州的九芝斋;广州的陶陶居、致美斋、陈李济等等,在海南很难找到一处与之比肩的老字号。直到走进了老街,熟悉了老街,才使得这种缺憾释然——海口的老街不就是北京的大栅栏吗?
600年的老街,足可让人感受其厚重和蕴藉!
自600年前开埠建街以来,这条街道就是著名的商业街,至今尤是,足以令人惊叹。
保持了600年的商业街足以沉淀出一种商业精神,生养成一条老商业街的魂魄!
听说当地政府已经将老街的修复改造纳入议事日程,这当然是好事。在这座以旅游为产业之一的城市里,保留下几条南洋风格的老街,无论作为城市特色,还是作为旅游景点,都值得花些气力。
但是,作为游人来说,无论是现在这样的老街,还是改建后的老街,都是值得逗留观赏,值得细细品味的一处风景,一幅画,一段民俗……
骑楼少了,现代建筑多了!
有木有一种意犹未尽的赶脚……小编真的好喜欢走在这样的老街上,仿佛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反复穿梭!啊哈哈哈,其实小编想玩的是穿越!还有还有,在老街上最享受的事情是可以逛…吃…逛…吃…,耐不住了,要马马组局去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