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路线(按文中所说地名):
大崂观——(由大庄路)南北岭——劈石口——石人河——王哥庄——王山口——浦里峡口——大桥——东葛家夼——崖里——西行山口处——百福庵——西葛家夼(附近场圃野餐)——返大桥——王哥庄——鳌山卫——汤上(赴温泉)——海军陆战队营舍(宿)。
(环游第二日,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十月廿七日,是为环游之第二日。早六时即起,早餐后,复循后殿览殿宇建筑及院中碑碣。七点乘汽车出发,循大庄路向东北行,经南北岭劈石口及石人河诸村,南抵王哥庄。折而北,循即墨汽车路,经王山口、浦里峡口。在峡口,庙僧出迎道左,因下车登小山巅,相其附近形势。峡口者,山脉南北,由此分行,与南北岭相类。但此间冈陵卑下,不若南北岭之雄峻耳。南望三标三峰,衔接其前,尚在数里外;西望则“不其”为最高,峡北为烟台山;东连豹山,向东北走降为平冈矣。询之寺僧,庙盖墨城准提庵之下院,是与华严寺皆同一源也。
南北岭,坐落在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部约6公里处,北依卧佛山、劈石口,与东面的孙家社区,西面的大崂社区成品字形,遥相呼应。新修的南王公路顺山势盘旋而上,从社区东经劈石口达王哥庄。
劈石口,又称劈石岭,在今北宅镇东北。崂山有一条联系东西交通的古道,从西部的华阴集通往东部的王哥庄,在古道海拔250米处有一山口,口下有一块独立巨石,呈桃形,高8米,由中间自然分为两块,像是用利器从中劈开一般,故称“劈石”,中间可行人走马。此处山口就叫“劈石口”。在劈石之西半刻有“劈石天开”四字,呈田字形排列,可倒读,亦可环读,均能成句,字径1米。
王哥庄,位于崂山东麓,东面崂山湾,隔海与大管岛、狮子岛相望,周围有双台山、八毛岗等山峦和众多奇石景点。
王山口,在今王山口社区一带。社区位于石人河东南侧的九桃山南麓,距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2.5公里,呈半岛状,是一个依山傍海的小渔村。
浦里峡口,具体地点不详,当在今浦里社区附近。社区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的正北方,距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4.5公里。三面环山,一面靠海。
三标,即三标山,位于崂山西麓,属崂山四大山系之一,山势挺拔,奇石林立,植被茂密,沟谷幽深,潭深流急,生态优良,是一处天然的山水画廊。山顶有三峰秀立,南、北、中一字并列,远望似三个梭标,矗立云天,故名。
蓝田《三标山》曰:“三峰海上接云平,洞里丹经不识名。东望仙舟悲汉武,西邻书舍忆康成。崎岖百转泉流绕,苍翠千重夜气生。多病年来忘百虑,独立林壑未忘情。”
不其,指不其山,又称铁旗山,位于崂山西北部,在三标山之西。《汉书·武帝纪》中有“太始四年(前93),夏四月,幸不其”的记载,据已故近代考古学家王献唐考证,在原始社末期,山周围聚居着“不族”和“其族”两个小部落,故名。因山巅岩石排列似城堞,又名石城山。此山虽不高大,亦无殊丽景色,但因东汉经学家郑康成曾在山中设帐授徒,并有百福庵和玉蕊楼等古遗址,知名度颇高。
烟台山,当地人俗称围子山。位置险要,古代为沿海重要的军事要地。山顶至今尚存巨大石寨,寨墙高约二米,依山势围山而建。崂山有许多山头有这样的石寨。
豹山,位于鳌山卫镇南部。山上杂花丛生,色彩斑斓如豹皮。较高的山峰有3个:主峰台子山,在山体中部;鹰嘴山,在山体东南部,岩石参差,形似鹰嘴;南天门,在山体西南部,山势陡险,难以攀登。
准提庵,位于即墨城西北隅,俗称后庵庙,建于清初,也有记载称建于明朝,后由黄氏家族出资扩建。与崂山华严庵是姊妹庙宇。粉墙青砖,高阶朱门,从院外就能看到座座高脊挑檐的高大殿堂和从廊檐下冒出的缕缕青烟,平时善男信女人来人往,香火很旺,在清代非常有名。
华严寺,本名华严庵,1931年青岛市代理市长沈鸿烈为华严庵赠匾,改名为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麓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半腰,为崂山规模最大、也是现存唯一的佛寺。几经兴废,历史悠久。清初重建后,整体建筑宏伟典雅,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占地面积4000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房屋120余间。整个庙宇依山势修建,为“阶梯式”院落,布局严谨,宏伟而典雅。正北为大殿,系斗拱单檐雕甍歇山式建筑。内尊释迦牟尼塑像;东西两廊为禅堂。由大殿侧门再拾级而上,又一院落,是为后殿,内尊观音;侧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师。东北角有西式小楼五间;小院内植桂花、牡丹,十分幽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就设在这里。
因辞寺僧,乘车而去。九点至大桥,欲访康成读书处遗迹,沿途询之村人,多瞠目不能答。询以黄家书院,闻有知者,但云书院不知在何处,仅闻此名耳。证以地图,尚列有黄家书院之名,因准此方向循不其山之南,向正西山口行去,道至此,歧为二。西北去墨城,而入山者须西南行。乃换乘山轿,经东葛家夼,循不其山(亦称铁旗山)南至崖里,是处道又有歧,询之村人云,南道棉花,盖赴黄石宫、黑涧之小道也。西通百福庵,则赴即墨西乡之道也。遂西行,就山口处登高远望,因间隔数峰,北望不其山正峰不得见;东望三标,益形雄峻峭拔,南北三峰相联,每一峰又各附有数十小峰,森立如剑戟。村人谓三标不可上,所言盖不虚也。南望王乔崮,则见大岩耸立巅上,距所立处,尚间三四岭。王乔崮殆偏踞岭之西麓(误作花),故在山阳眺之,远不如自山阴南望之为伟观也。由此西望墨西诸村(误作材),历历在目。盖崂山北脉,尽于不其,不其以西,无复有高岗大岭矣。
康成读书处,指康成书院。郑玄于崂山讲学之所。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据晋代古方志《三齐记》记载,“郑玄教授不其山”,明、清之际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有《不其山》诗曰:“深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明正德七年(1512)即墨知县高允中在原郑玄筑庐授徒处,重建“康成书院”。至清初,由于无人经管,渐圮。
汉代的康成书院,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尽沧桑,早已倾圯无存,初建时之规模、结构、布局已无可考。但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建的书院遗迹仍在,建筑格局与规模至今犹存:房舍坐北朝南,占地1.2亩,屋外砌有院墙,院内向阳开门。院内植松栽柏,枝繁叶茂,高耸云天;三边墙根,密栽竹、梅、秋菊,清雅幽静。房舍3间,高约5米,宽约12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撑顶,柱基基座为青石鼓形,木质门窗平开,并雕有流云图案,具有十分完善的墙、梁、栋、枋、斗拱起脊屋顶。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为高大的建筑了。“康成”是郑玄的字。因为是郑玄修建和执教的场所,所以被人们称作“康成书院”。附近的居民点也以书院命名,称为书院村;村北不远处的小屯,名叫“演礼村”,这里曾是郑玄当年向山里人传授、演习礼仪的地方。
棉花,今城阳区棉花村,位于惜福镇街道办事处驻地东约10公里。因村处于山花绵延的山涧之中,故名“绵花”,后又讹作“棉花”。
百福庵在不其之西阿,游人自山头已瞭见之。因即循崖西下,曲折入庵,寺宇宏敞,建筑视华楼、聚仙诸宫观转为富丽。庵中有萃光洞,庙碑乃清康熙五十六年邑人黄鸿中所撰也。出庵西下,经庵后铁旗后诸村,环不其山之北麓,复抵西葛家夼村,时已十二点,因就场圃野餐。场供晒谷之所,经石辊压过,其平如砥,且甚洁净。并就村农购取地瓜萝葡,借以供餐,备尝田家风味矣。午餐毕,一点半,遥望不其山作别,循小涧东行。二时至大桥乘车,更由原路往王哥庄,赴鳌山卫。抵卫已三时半,稍息即赴汤上,访温泉。取水一瓶,携归化验。此间道路崎岖,由卫至汤上二十里大部未能通车,行程多出于徒步,比及回卫,已逾六钟,因就海军陆战队营舍宿焉。汤上温泉,温度颇适用,惟水中所含原质,尚待化验。日后拟修一路,俾通汽车。浴池及憩息之所,均须别为规划。庶几宾至如归,而不负此天然之疗养院也。
百福庵,又名百佛庵,位于城阳区惜福镇院后村东。创建于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9),是崂山古老道观之一。初创时建筑简陋,内供菩萨,信奉佛教,故名百佛庵。清初改奉道教,属马山龙门派,又称外山派。前院建倒座殿,内祀菩萨,中殿祀三官,后院为玉皇殿。现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鸿中(1659-1727),字仲宣,号海群,即墨城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提督湖南学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雍正元年(1723)任山西省正主考,次年为会试同考官。黄鸿中为政廉勤,治学严谨。著有《两朝恩荣录》《容堂文稿》《华萼馆诗稿》《燕游日记》及《湖南日记》等。
(参考刘怀荣《沈鸿烈研究》)
(——谢谢阅读,请读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