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茶经》如何重塑中国茶业的辉煌——深度解析茶圣陆羽

10-05

《茶经》如何重塑中国茶业的辉煌——深度解析茶圣陆羽

茶叶、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上可追溯到神农时期,“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上古时期,茶主要是当药用。到了周朝,开始人工种植茶树,种出来的茶主要是用来吃的,有的直接嚼叶吃,有的将茶叶放进汤里,还有的直接做成“茶叶粥”。秦朝时,人们不再单一地吃茶,而是逐渐当饮品来喝。两汉时期,制茶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开始出现更易运输的茶饼。唐朝时,茶开始作为饮品,成为一种艺术,出现“煎茶”之道。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茶的玩法越来越多,除了平常饮用外,还形成了点茶、斗茶的文化活动。元朝时,制茶工艺转变,茶叶主要以炒制为主,皇宫所用的主要是饼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明朝废团茶改散茶,散茶逐渐成为主流。如今我们熟悉的绿茶、黄茶、红茶、乌龙茶,都是因为废团改散,制茶工艺改良之后,才逐渐产生的,喝茶方式也变得更简单,直接用沸水冲泡,这一饮茶方式一直保留到今天。清代出现了很多爱喝茶的皇帝,乾隆就曾经说过:“君不可一日无茶”,同时,人们对茶具也进行了简化,盖碗茶开始流行。18世纪时,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让茶文化走出了国门。

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尤其在唐代出现了一位“茶仙”式的人物陆羽,后人尊称他为“茶圣”。“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约733年—约804年),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别名:茶圣、陆子、陆季疵、陆三、陆文学、陆太祝,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茶山御史,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著名茶学家。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 ,祀为“茶神”。陆羽的事迹在《新唐书》《文苑英华》《唐才子传》《全唐文》等文献中都有记载。陆羽的著作颇丰,不过大部分作品已散佚,唯有《茶经》三卷完整存世。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诗》存诗二首。


生于佛门 无心修佛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陆羽出生时,因其相貌丑陋而父母遗弃在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西门外西湖之滨,后被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收养。

陆羽起名字时,以《易》自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为鸿雁飞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名字的陆羽,自定为“陆”姓,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这仿佛谕示着:本为凡贱,实为天骄;来自父母,竟如天降。陆羽在寺庙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打水、扫地、煮饭等事务。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意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十二岁时,陆羽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他其貌不扬,又有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惟妙惟肖,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会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深造。

天宝十一年(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在邹夫子那里学成归来,崔国辅与陆羽两人相识,并经常一起出游,品鉴茶水,谈论诗文。


钻研茶事 著述茶经

天宝十五年(756年),陆羽出游巴山峡川,主要是考察茶事。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堼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陆羽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口中问到的,都用笔小心地记下来,一路下来,收获满满。

乾元元年(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

上元元年(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直到太阳落山,天色黑尽,方才回去,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陆羽外出从事研究茶叶的时间很多,遍游了江苏苏州、无锡、南京、丹阳、宜兴和浙江的长兴、杭州和绍兴嵊县等地,以后又到江西上饶。对茶叶采制、饮用和茶事深入研究和实践,因而积累了丰富的茶事知识。

在陆羽出游期间,有一次随诚州难民北上,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鉴泉水的经验,撰下《水品》一篇(今已佚),同代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详细地开列出一张陆羽品评过的江河等共二十个品种的水单。

765年以后,陆羽长期地居住吴兴抒山妙喜寺,为湖州刺史颜真卿所器重,推荐给唐王朝,唐代宗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被陆羽以借口推辞,没有去就职。

颜鲁公为陆羽在吴兴杼山修筑一座“三癸亭”。据《名胜志》记载“三癸亭,在杼山,鲁公为陆鸿渐建。”其时为唐大历八年癸丑岁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落成。

贞元三年(787年),怀素与陆羽相识并相交。陆羽亲自为怀素写下了《僧怀素传》,对后人研究怀素晚年创作的《小草千字文》(“天下第一小草”)纸本真迹提供了重要佐证。

唐时曾任过衢州刺史的赵磷,其外祖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里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鬻茶之家,陶其像置于锡器之间,云宜茶足利。’” 说明陆羽对煎茶已有一定的研究。


皎然相助 茶经问世

陆羽秉承神农衣钵,凡茶都亲历其境、“亲揖而比”、“亲灸啜饮”、“嚼味嗅香”,尽显虔诚姿态,此后,华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陆羽的论述里。

在陆羽的茶事活动和茶经写作中受到诗僧皎然等多人的帮助。诗僧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皎然与陆羽相识之后,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相交四十多年,直到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这当中就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也提供了许多帮助。

《茶经》是一部开创之书,唐末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评价《茶经》“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认为《茶经》分清了饮茶的源流,确定了制茶基本工具,教导人如何制作高品质茶叶,设定了饮茶整套器具,还确立了煮茶的方式。

陆羽所著《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分别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水有“三沸”,“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当壶边缘水珠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比如: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学著作。除了全面叙述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


茶叶开山之作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艺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茶经》语言具有浓郁的色彩美。作者除了直接采用准确的颜色词来描述茶色之外,还采用了一系列暗含色彩意义的语词,将茶的各种色泽通过隐喻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茶经·五之煮》中有一段关于茶汤精华“沫饽”的描写:“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

《茶经》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将茶叶品鉴行为上升到更高的审美境界。恰当生动的具象引领读者进入想象空间,形成无限美的意象。《茶经·五之煮》:“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作者用“鱼目”“涌泉”“腾波鼓浪”三个具体的物象描绘了煮茶时沸腾的不同状态:开始沸腾时是如同鱼眼般小小的气泡,开合之间发出微微的声响;接着煮,锅边冒出像涌泉一样的水泡,有咕噜之声;再煮,沸腾的水像翻腾的波浪,声音又大又急。文本虽然不是写声音,但形象生动的具体物象描写仿佛使人感受到煮茶之时水沸腾的样子,声音由微弱变得强烈,煮茶状态呈现出由静到动的美感。

《茶经》语言的形式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用词简洁干净,言简意赅。二是大量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这些修辞方式的使用不仅将茶叶品评的标准、技艺生动地描述出来,更使文章具有一种行文结构上整齐划一的美感,呈现出内在和谐的行文气韵。


茶圣问世 博学多才

陆羽之被尊为“茶圣”或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经》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茶仙”的戏称,但在时人中,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和受到推崇的。这是因为其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无法和古老的文学相比。其次,《茶经》一书,是撰于陆羽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之后,即陆羽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文人达士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如权德舆所记,他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移居洪州(今南昌)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在文学上的地位使然。

所以,从上面的种种情况来看,陆羽在生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成为茶业的一个偶像的话,那么,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学方面的成就,是为文学所掩,他是以“词艺卓异”闻人的。

陆羽生前和高僧名士为友,在文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思想影响,他对文学和对茶叶的态度也一样,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学问上,他不囿于一业,而是涉猎很广,博学多能。

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陆羽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外,他还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鉴赏家。

陆羽为湖州、无锡、苏州和杭州曾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


品水高手 煎茶绝技

据《煎茶水记》里记载,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子江畔,遇见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陆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闻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即令士卒驾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于半路上将一瓶水泼洒过半,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后,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陆羽面前,告诉了实情,陆羽的名气随后也就越发被传扬得神乎其神了。

据说,唐代竟陵积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鉴别所喝是什么茶,还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人们把积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这个消息传到了唐代宗耳中。代宗半信半疑,就下旨招来积公和尚,想当面试茶。

积公和尚到达宫中,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叶,赐予积公品尝。积公轻轻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皇上问何故,积公起身笑答:“平日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听罢,问陆羽在何处?积公答道:“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今在何处贫僧也难知晓。”

于是朝廷派人四处寻找,几天后终于在江南的舒州(今安庆境内)找到了陆羽,召他进宫。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结巴,有点不信。说明缘由,命他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同意,取出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煎好后,先献给皇上一碗。皇帝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又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声叫好,接着一饮而尽。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陆羽的字)在哪?”皇帝吃了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这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考察淮南茶区

陆羽下榻紫阳洞,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恋,一住就是数年。他平日与崇佛寺、太阳庙、观音洞等院大师为友,互相唱酬。白天赏茶、采茶、晚间谈诗品茶,探讨茶事,著名立说,学识大进。他为了考察淮南茶区,复东出舒州(集贤沐芽)、南下黄州,北上寿州,再回紫阳洞,写出淮南茶初考草稿,其茶经八之出。淮南茶光州(今信阳市潢川县)上,义阳(今信阳)、舒州次,寿州、黄州、蕲州下的简明品定,既依次。


七碗茶诗歌

唐·卢仝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留芳后世 纪念茶圣

陆羽行走一生,用双脚丈量了“茶圣”之路的艰辛,知行合一,以一部《茶经》开创了中国茶文化的新纪元,上下五千年,茶界无人逾越。宋人陈师道《茶经序》这样评价:“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杼山与陆羽墓位于湖州市西南妙西乡境内。杼山又名宝积山,因山南原有宝积寺,山因寺名。宝积即梁代妙喜寺。

在湖北天门中心城区的陆羽出生地西湖,建有陆羽故园,园内有古雁桥、西塔寺、新开三舍、陆羽茶楼、涵碧堂、桑苎芦、鸿门楼、东岗草堂、鸳鸯池、陆子亭等景点,建成一个以陆羽公园为基地的纪念陆羽的名胜古迹保护区。

在天门市竟陵城区西湖之滨,建有陆羽纪念馆,这是一座以陆羽生平业绩为主题内容的具有古典园林特色的纪念博物馆。

在淮南茶区,陆羽走后,山民为了纪念他对淮南茶的贡献,定清明节为敬茶神节,民俗至今还保留着:“清明采新茶,试新火”的雅事,还举办一年一度的开茶节活动

宠物领养协议

托帕石好还是海蓝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