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阳泉市盂县文管所的收藏品中,有一枚刀币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别看它貌不惊人,但据说与神秘的仇犹古国有关。
▲盂县发现。藏家唐晋源先生曾收藏其中87枚不同文字的刀币,后转让中国钱币博物馆
千百年来,关于仇犹国语焉不详的记载,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加之仇犹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留下的历史遗存少之又少,更为其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仇犹国仅仅存在了百余年,最早记录的是《史记·樗里子传》:“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
这是一个智取仇犹的故事。说的是晋国想灭仇犹国,但仇犹国是个山炮国,交通不畅,战车开不进去。怎么办?通常的办法是自己修路喽。但晋国不是!他跟仇犹国说,我们要送你们一个大鼎,你们来拿吧。仇犹一听,有便宜占啊,马上修好路。路修好时,晋国不是给仇犹送鼎,而是送钟。晋国踩着仇犹国开的道就把仇犹国灭了。相传,仇犹国灭后,当地百姓为纪念仇犹国君,牢记这个悲剧,将大铁钟深埋于古仇犹城的西南,让其永远镇守在仇犹国的土地上。如今,盂县还有条街名为“钟镇街”。1996年,盂县某处建筑工地出土了一批尖首刀币,总数约1000枚左右,盂县文管所收藏的只是其中之一,其它的早已经散存于社会收藏家手中。
当年这批尖首刀出土时保存完好,形制基本相同,为尖首弧背凹刃圆环,刀面铸文字或符号一至三个不等。钱币通长15.6-17.6厘米之间,重量以20克以内者居多,最重者22克,最轻者14.4克。曾任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的黄锡全教授认为,这批刀币中的70余枚大型刀“可以确定是春秋中晚期小国肥、鼓、仇犹及鲜虞等白狄铸行的货币”,并且认为部分刀币上的铭文“九”、“斿”两字可能即为“仇”、“斿”,是仇犹国所铸货币。
▲“仇”
▲“斿”,现藏中国钱币博物馆
那么,仇犹国是何人所建呢?据考证,仇犹古国是周灵王时,由白狄人在盂县建立的,建于公元前569年。春秋时,在太行山北部地区有一个民族名“狄”,以游牧为生,善于骑射,后分赤狄、白狄、长狄、众狄四支。公元前7世纪前后,以畜牧为业、长于攻战的狄族日益强盛,不断侵入中原,并散居于现在的长治、临汾等地。后白狄建都盂县城东古城坪,国号“仇狄”。长狄、众狄结于唐河流域,国号“中山国”。因为同出一支,为共同抵御晋国侵扰,以中山国为首,组成巩固的狄人族军事联盟。
到了公元前475年,晋国的智伯先攻打仇犹国,后灭中山国。这批尖首刀的出土令人十分惊喜、意义非凡。仇犹国亡国较早,有关仇犹国的文献、实物资料十分稀少,而这批刀币是目前发现的仅有的仇犹货币,为了解仇犹国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春秋战国时,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等都使用刀币。关于尖首刀铸行的年代,学术界向来争论不一,近年来普遍认为是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年铸行。这批尖首刀刀面所铸地名,多在河北保定及满城以南、邢台以北的石家庄地区,还有山东与河北交界地带,以及阳泉地区,从而为尖首刀铸造的国别和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现藏中国钱币博物馆
盂县所出尖首刀还为燕国所铸弧背明刀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战国时期,燕国铸刀币又被称为“明”字折刀,盂县出土的刀币证明燕国的弧背明刀的起源是多源而非单源的,当时不仅燕国铸行尖首刀,中山、仇犹、肥、鼓、鲜虞等小国也铸行尖首刀。盂县的命名始于隋大业二年(606年),但是其名称的出现却在春秋时期。顾炎武《日知录》中考证:春秋地名盂者有五,其中两处在今山西境内。一处在今黎城县东阳关,“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即此地。古代“盂”“吾”音同,故后称“吾儿峪”。另一处在今阳曲县北部的大盂镇,也即“昭公二十年,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盂丙为盂大夫”。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消灭了祁氏,将其采邑分为七县,即盂县、梗阳、邬县、涂水、平陵、马首、祁县。秦统一后,仍置盂县,属太原郡,治所在今阳曲县大盂镇。《汉书·地理志》:太原郡“盂,晋大夫盂丙邑。”《元和郡县志》太原府阳曲县“故盂城,汉盂县也。本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在县东北八十里。”北魏时,盂县废,故城被称为“大祁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在此重置盂县,大业二年(606年)再废。后世称之为“大盂城”,即今大盂镇的前身。
大盂城旧址在今阳曲县北部的大盂盆地,四周环山,略无阙处,中部平坦如砥,地形如“盂”,故以得名。现在旧城遗址一带还留有“西校场”“顺城街”等古老地名和城墙基址。相传每逢春夏之交,天将拂晓时,大盂古城一带偶然会出现海市蜃楼般的景观。远远望去,晨霭之中“隐隐有城一座,垣堞门楼皆备。人或有心穿入,则不见其形,出则复见,日出烟消始失”。这段话摘自道光《阳曲县志·古迹》。在当地群众的心目中,大盂也是个古老神奇的地方。
隋大业二年(606年)盂县撤销,并入阳曲县,同时又改原仇县为盂县。所以说隋以前的盂县和今天的盂县是两个不同的区域,今盂县只是先秦盂县名称的延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