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踏歌图》/马远: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图上半部分是山水畫,图下半部分實際上是以南方風俗為題材的作品。它的上半部描繪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現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區外雨後天晴的景色。馬遠的《踏歌图》是中國繪畫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2、《溪山清远图》·局部/夏圭:画卷烟波浩渺、波澜壮阔,夏圭用散点透视法,将平远与高远、阔水与深山水墨交融,跌宕变化中又气韵贯通。在画法上,以李唐的斧劈皴绘出山岩坚凝,又以水墨晕染再现“二米“的烟云迷蒙。坚实的笔法与滋润的墨色的融合,恰恰形成了夏圭山水独有的艺术风格。
3、《千里江山图》·局部:王希孟(公元1096—?),北宋画院学生,受宋徽宗赵佶亲自指点,才华横溢,画艺早熟。《千里江山图》是以一匹整绢创作的青绿山水画长卷,气魄宏大,构图严谨,刻画精细,色彩绚丽,充分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风貌。
4、《江山秋色图》·局部/赵伯驹(北宋):《江山秋色图》是一幅长卷山水,绢本,青绿设色,明人题为赵伯驹画。这一画卷以极为丰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辽阔的.山川郊野的壮丽景色。这是一幅从构思构图到勾勒设色都“周密不苟”的佳作。赵伯驹以卓越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祖国锦绣河山之美,宛如一组层次丰富,节奏多变的交响诗,使观赏者为之心潮激荡。
5、《写生蛱蝶图》/赵昌(北宋):著名花鸟画家赵昌的《写生蛱蝶图》是描绘秋草虫蝶的淡彩勾勒工笔画。其下半部画的是秋花秋草,表现秋之静谧,上半部画了三只飞舞的彩蝶,表现秋之灵动。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6、《岁寒三友图》/赵孟坚:这幅画的作者,为南宋末年,集文人、士夫、画家身份于一身的赵孟坚。由于经历丧国的痛楚,赵孟坚常以水墨或白描画梅、兰、水仙等,来表达他清高坚贞的品格。「岁寒三友」图亦工亦写,梅花以淡墨衬染着用细笔、浓墨所圈钩的花瓣,松针用笔尖挺劲拔,墨竹则以中锋运使,挺劲有力。松、竹、梅画法各异,笔墨清新,充满韵致,是幅极具精神的南宋小品。松、竹、梅的组合,又代表当时文人认为应该具备的节操与美德。
7、《墨兰图》/郑思肖:该图是郑思肖留下的惟一传世作品,也是反映他创作思想和艺术造诣的代表作。画面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构图简洁、舒展,兰花饱满,兰叶互不交叉,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婉转富有变化,表现了兰叶挺拔、富有韧性、刚柔相兼之质。这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写意水墨画,描绘出兰的野逸、不畏风霜,孤高自傲,无人花自馨的高尚品格。作者借笔墨抒发胸中逸气,是自我思想品格的写照。
8、《秋郊饮马图》/赵孟頫:《秋郊饮马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是赵孟頫的鞍马人物画代表作。画面是江南初秋时节,放牧人赶着一群马到岸边饮水的情景。放牧人身穿红色长袍,手持马鞭,转身看着正在嬉戏的两匹马。在牧人的前方有五匹马步入到河中饮水,在河岸上还有两匹马在互相追逐。整个画面树木清秀,河水平缓无波,马的造型生动,表现了自然景致的优美。
9、《鹊华秋色图》/赵孟頫:赵孟頫才华横溢,表现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但最受推崇的是他的绘画。在他的绘画作品中,《鹊华秋色图》是最著名的一幅画作。描绘了鹊、华二山一带秋日景色,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名作诞生了。
10、《云横秀岭图》/高克恭(元):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元代著名画家,与赵孟頫齐名,有“南赵北高”之称,是元初画坛上公认的领袖人物。《云横秀岭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82.3厘米,横106.7厘米,为绢本浅设色的山水画立轴。图中主峰耸立,群山环峙,云烟蒸腾,山麓坡谷,清溪涓流,丛林茂密。山头以青绿点苔,显得温郁苍翠;坡脚以粗笔勾皴,具有稳定感;山腰间飘浮的大片白云,为融和米芾、董源等诸家画法的典型之作,别开一面。
11、《富春山居图》·局部/黄公望(元代):《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画面峰峦平坡,丛林树舍,渔舟小桥。草木台石等回旋转辗,疏密有致,姿态各异,丰富而自然。整幅的绘画效果,给人以“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的艺术感受。
12、《渔父图》/吴镇(元代):画面上平岗丛树,坡石遥岑,溪水烟波。溪中小舟,一渔父垂纶舟首。笔法圆健,墨气清润。
13、《幽涧寒松图》/倪瓒(元代):此幅是为友人周逊学所作,并题五言述怀诗:“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涧松,清荫满庭户。寒泉溜崖石,白云集朝暮。怀哉如金玉,周子美无度。息景以桥对,笑言思与晤。”倪瓒清高持节,一生不仕,他“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今名。”不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态度,而且对朋友们的入世为官也坚决反对。此幅一为友人赠别,更是劝友人“罢”征路,“息”仕思,含有强烈的“招隐之意”。平远画溪涧幽谷,山石依次渐远,二株松树挺立于杳无人迹的涧底寒泉,意境荒寒,超然出尘,似乎暗寓着仕途的险恶和归隐的自得。
14、《青卞隐居图》/王蒙(明代):卞山(一作弁山),在画家王蒙的家乡吴兴西北十八里处,那里山高林茂,景色幽美。《青卞隐居图》是在狭长的画幅内,表现出卞山从山麓至山顶的雄伟奇特的景象。历代许多画家被这幅画的气势和笔墨所折服,尤其是笔墨显示出王蒙技法的丰富性。用笔乱而不乱,层次井然。山头打点,方法尤多,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表现出山上树木的茂密苍郁。全局不多渲染,其深远之处,都以紧紧的皴擦来表现它,有条不紊,理具其中,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15、《朝元图》·局部/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内容描绘道府诸神朝谒元始天尊,故名“朝元”。三清殿中的“朝元图”壁画,泰定三年(1325 年)由马君祥等人绘制而成,描绘了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以8 个帝后主像为中心,周围有金童、玉女、星宿、力士等共286 尊,场面开阔,气势恢宏,个个神采奕奕,表情动作无一雷同。
16、《杨竹西小像》/王绎、倪瓒(元代):这是一幅元代人物肖像画的经典作品,由王绎与著名山水画家倪瓒共同绘制。应为杨氏归老林泉后的晚年肖像。图中杨谦头戴乌巾,右手执杖,衣袍宽松,面相清癯、磊落而有神。描绘精细,人物面部均以淡墨为之,以线为主,略事烘染,着墨不多而神情毕肖,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倪瓒所补松石,笔墨枯淡、松秀,与人物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精美的肖像画作品。
17、《四清图》/李衎(元代):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人。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此图原为长卷,约在明代中期时被分割为前后两卷。这里所选藏故宫博物院的一段为后卷。图中所画兰、竹、石、梧名“四清”,意喻君子的高洁品性。画中枝叶虽密,但笔笔秀雅简洁,墨色浓淡相宜,变化自然。
18、《清閟阁墨竹图》/柯九思(元代):柯九思工诗文、好诗翰、识金石,但他最擅长的还是书和画,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这幅画中的竹子的画法仿文同,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行笔沉着稳健,一如后人形容他的墨竹“大叶长梢动冕旒”。枝干挺劲,笔墨浑厚沉着,石用董、巨一派披麻皴法,具有体积感和质量感。整个画面虽然只寥寥数笔,但却生动有致,清雅秀美,神足韵高,自有一股劲挺拔俗的清高之气。本幅自识:“至元後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閟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钤“柯氏敬仲”。
19、《墨梅图》/王冕(元代):元代画家王冕的绘画作品。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又号会稽外史,浙江诸暨人。善画墨梅。此图纸本,墨笔画。在图的诗堂及裱边四周题满诗跋,前后相继有明徐霖、王韦、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陈沂、薛章宪、陆深、谢承举等人的和韵题诗。曾经近人庞元济收藏,钤有“虚斋至精之品”等收藏印记。现藏上海博物馆。
20、《风雨归舟图》/戴进(明代):此本描绘的是风雨交加中的山川自然景色和行人冒雨归家的情景。戴进运用宽阔的湿笔,快速斜扫过画面,表现大雨滂沱如泼、雨雾翻腾的撼人气势,同时他也画出翻折的树叶、芦苇,和逆风行走的小舟形成一种垂直逆向,加强了整幅画的动势,充分显示了画家的深湛功力和注重观察自然的可贵精神。
21、《渔乐图》/吴伟(明代):吴伟(1459~1509)字次翁,号小仙,湖北江夏人。绘湖山联结、渔艇栖泊的港湾一角,近处几块嶙峋山石,数株偃蹇老树,三五泊岸渔船;中景一片亘绵山峦、一角延伸砂碛;远方峰岭溟漠,水天相连。画面刻画的人物,形态质朴淳厚,生活气息浓郁。作品运用水墨写意法,以劲健粗壮的线条,挥洒淋漓的墨色,迅疾纵逸的笔锋, 横涂竖抹, 一气呵成。豪放粗简、富于动感的画风,有力地增强了山川的壮伟气魄。现藏故宫博物院。
22、《庐山高图》/沈周(明代):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觉浑朴雄健。几无空处,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笔法稳健细谨,不恣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於满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实中有虚。而画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采。
23、《秋风纨扇图》/唐寅:画家用遒劲飞舞的线条,刻画了一位体态丰盈,举止安详的富贵人家之少妇。画面上,一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执纨扇,衣饰华贵,侧身凝望,却全无唐、五代画中人物那种雍容大度的气派,她的衣裙在萧瑟秋风中飘动,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神色。这与唐寅个人的生活遭际有关,要走“学而优则仕”道路的唐寅,因为不公正的社会而遭贬斥,美好前程成为泡影,这一沉重的打击,让唐寅终生都未曾释怀。此图用白描画法,笔墨流动爽利,转折方劲,线条起伏顿挫,把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描和颜辉的折芦描结合起来,用笔富韵律感。
24、《桃源仙境图》/仇英(明代):仇英(约1498—约1552),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出身低微,初为漆匠,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徙业而画。其天资不凡,深得理法,人物、山水、走兽、界画,无所不精,在画坛声誉卓著。仇英的《桃源仙境图》取材于东晋隐士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描绘文人理想中的隐居之乐。图中山石矗立,虬松盘绕。三位高士临流而坐,一人乘兴抚琴,一曲《高山流水》回荡在树间。桥下溪水清澈,坡上的桃树林掩映于山石、树木之间。白色的文士衣着在金碧辉煌的山石、林木映衬下,显得格外鲜明。此图,视野开阔清旷,境界宏大,疏密对比强烈。
25、《湘君湘夫人图》/文征明,明代杰出画家。画学沈周,兼有李唐、吴仲圭、赵孟頫、黄公望笔法。画山水、人物、花卉都极出色。画风细致温雅,笔墨精锐,气韵神采,独步一时。此画是根据屈原《楚词.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即湘水女神的形象描绘的,画幅中间的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后。传说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嫁舜帝为妻。舜帝卒后,二女投于湘江之中,被人们称为“湘君”和“湘夫人”。此图画面简洁明快,毫无背景衬托,而纯以人物形象本身刻画性格,人物的衣纹作高古游丝描,细劲而舒畅,有益表现湘君、湘夫人在空中款款而行的动态,给人以飘飘若仙之感。
26、《葡萄图》/徐渭(明代):徐渭,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他的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对后人影响之深。
27、《荷花鸳鸯图》/陈洪绶(明):作品用笔工致而不显刻板,着色醇厚而不流于俗腻,画风素洁明快,既有应物象形的写生功底,又不乏变幻合宜的适度夸张,画面呈现出一种在繁与简,疏与密、刚与柔的对比变化中的和谐与统一。
28、《秋兴八景图》/董其昌:《秋兴八景图》是董其昌的山水画与书法相结合的精品之作,共八开,每幅皆构图精巧,意境高远,韵味充足。笔墨则集宋元诸家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画风。
29、《南山积翠图》/王时敏:《南山积翠图》是王时敏给人贺寿的作品。此幅作品融会了黄公望、王蒙的笔法,用笔苍浑厚重,水墨酣畅淋漓。王时敏的《南山积翠图》虽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前人“三段式”的构图,但细看,不难发现其创新之处。画面虽分为远、中、近三景,但呈现出一层坡、二层树、三层山的格局。
30、《仿三赵山水图》/王鉴:“三赵”指的是赵令穰、赵伯驹、赵孟頫,王鉴在此画中题“以三赵笔法合为之”,表明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并非具体地模仿这三家的某些作品。这是一幅非常侬丽的春景,满园的新绿 山石用解索皴、披麻皴,先勾皴,再以淡墨渲染。重染和轻染分阴阳两面,立体感很强。在表现杂树的枝叶时运用了以多种点法:圆点、横点、介字点、鱼子点等等,表现多种树木。
31、《康熙南巡图》·局部/王翚(清):清代画廊的巨作《康熙南巡图》,它的主要作者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王翚。王翚(1632年-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称乌自由人、剑门樵客;因画《南巡图》称旨,康熙帝玄烨赐书“山水清晖”四字,所以又称“清晖老人。12卷巨制的《康熙南巡图》,经过王、杨晋等众多画家的努力,历时三年才告完成。图成之后,玄烨看了非常满意,给予王很多的赏赐,还要给他做宫,王婉言辞去,便和杨晋一起回到常熟。
32、《锦石秋花图》/恽寿平:恽寿平 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初善山水,力肩复古,后舍而学花竹、禽虫,斟酌古今,一洗时习,独开生面,海内宗之,有常州派之称。
33、《天都峰图轴》/弘仁:弘仁为僧后,写黄山绝顶天都峰。画作章法新颖,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以简洁凝练的造型,空灵峭健的劲线,寄写出黄山的英姿;近处是陡崖峭壁,几株虬松盘曲若龙,崖下涂涧,溪水汇流。隔溪仰望,对岸兀崖高耸,悬泉下泻,峰峦嶂,嶒崚重叠,巍巍天都主峰嵯峨其上,直指霄汉,其剑拔挺健之势,大有绝俗孤高的意蕴。右上角作者自题七绝一首,赞誉了黄峰的灵秀和壮美。左下方署“庚子”纪年,时渐江当为50岁。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34、《苍翠凌天图》/髠残:画面崇山层叠,古木丛生,近处茅屋数间,柴门半掩,远方山泉高挂,楼阁巍峨。山石树木用浓墨描写,乾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点苔,远山峰顶, 以少许花青勾皴,全幅景物茂密,奥境深幽,峰峦浑厚,笔墨苍茫。 自题诗日:“苍翠凌天半,松风晨夕吹,飞泉悬树杪,清磬彻山陲,屋居摩崖立,花明倚硐披,剥苔看断碣,追旧起馀思,游迹千年在,风规百世期,幸从清课后,笔砚亦相宜。雾气隐朝晖,疏村入翠微,路随流水转,人自半天归,树古藤偏坠,秋深雨渐稀,坐来诸境了,心事托天机。”款署:“时在庚子深秋,石溪残道人记写。”
35、《荷石水禽图》/朱耷:此幅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水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望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富有层次。八大山人曾自云: “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古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可见其画荷是观察入微,静观悟对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妙趣自成。款署:“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
36、《淮扬洁秋图》/石涛:《淮扬洁秋图》是石涛石涛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代表了石涛的绘画成就与水平。描绘的是淮扬秋景。画面上秋水茫茫,芦苇丛生,近处有掩映在树丛中的数间屋舍。几点红枫增加了秋天的气息,江面上一叶孤舟,一渔翁泛舟水上,使画面平添了许多超然之感。画中河岸呈月牙形,占据了画面的二分之一左右,河滩上的芦苇与之相向,构成呼应之势。这幅画运用了石涛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浓淡、干湿并用,描绘出湿润沃疏的质感。画中的房屋用粗笔,芦苇用细笔,形成生动的对比。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吸收采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点土石,配合着尖笔剔出草丛,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
37、《寄人篱下图》/金农:金农本出身于“望族”,但到他出生时已家道中落。金农喜欢独居静思,研读诗文,并精于鉴古。因性格耿直,被称为“浙西三高士”之一。《寄人篱下图》把作者曾流落扬州、寄人篱下的怨愤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自喻为图中的梅花,虽有凋零,但还是花果累累;然花再好,门敞开着,却无赏花之人,给人一种凄凉、萧瑟之感。此幅构图新奇,画幅很小,却于主位画了两块方形的篱笆,中间还留出一扇长方形的门,使画面布局处于刻板僵死的境地,但一株株梅花使得画面有了变化和生机。
38、《醉眠图》/黄慎:《醉眠图》是黄慎写意人物中的代表作:李铁拐背倚酒坛,香甜地伏在一个大葫芦上,作醉眼态。
39、《兰竹图》/郑燮:此图是郑燮赠与友人的,画中以双松喻人,赞誉立先、焕文二位友人志怀高远。郑燮最喜画兰、竹,画松相对较少见,本幅以松树为主体,笔法苍劲老辣,用墨色浓淡做空间前后的区分,松图繁密而不拥塞,结构清晰。兰、竹置于陡峭的岩石之间,天相自然,秀逸洒脱中更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40、《积书岩图》/赵之谦:若研究山水画的“松鳞皴”,赵之谦的这幅《积书岩图》便是很好的研究对象。赵之谦曾说:“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认为,古人既已用篆隶法画松树,那么自己就不应再用此法画松树。于是,他选择了以草书笔意入画。他的《积书岩图》就是以草书笔法表现松石的,并融入了篆刻的朴拙感和力度感。此画用笔恣肆、雄劲,墨色厚重、浓郁,体现了他狂放不羁的性格。
41、《三友图像》/任颐(清):当时的晚清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所以任颐绘三友图,并且身穿僧衣,脱去头巾,大有书画寄志的深意。画中三人神采自若,志气昂扬,形露于笔端。此画背景简单,用笔简练,全以线勾,略施淡彩,神完气足。面部注重用笔线,有别于明清以来的肖像画,而是继承宋元而又融汇着民间的白描写真和西画的铅笔速写法,显得人体结构比例准确而充实。衣纹多方折,纵横迭出,似山石之皴笔,大有岿然独坐之意。
42、《桃实图》/吴昌硕(近代):桃树花美、果仙,寓寿寓福,是大吉祥物,向来是画家热衷的绘画题材。此幅《桃实图》为缶翁古稀年之后所作,此时吴昌硕心胸豁达,作花卉似解禅意,绘桃实如育儿孙,画境乃心境,无非宣泄二字!故而驰笔纵横,挥洒自如,大写意的色墨将一树仙果张扬得格外有生命力。
43、《虾》/齐白石(近代):齐白石以画虾而闻名,虾,齐白石不光画得多,而且是他的“发明”,他的“专利”,成了他的“象征”和“符号”。齐白石画虾成功,特出一告示:“白石画虾,十两一只。”懂艺术的人都说:“润格不高,值!值!”求画者多不讨价还价,交钱取画,各有所得。
44、《秋林图》/黄宾虹(近代):这幅画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有枯有湿,有实有虚,繁而不乱。在总结历代大家运笔的经验上,黄宾虹提出了一能平、二能圆、三能留、四能重、五能变的主张,在他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将这些经验融会贯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45、《流民图》·局部/蒋兆和(近代):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该画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充满血和泪的作品,称得上是20世纪上半叶最大的一幅真实反映民族悲剧的人物画卷。
46、《田横五百士》/徐悲鸿(近代):作品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画面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着重刻划了不屈的激情。徐悲鸿创作此画时,日寇开始在中国横行,徐悲鸿把众壮士中那个身着黄衣者画成了自己的形象,也是画家不畏强暴的正义感的一种形象表达。
47、《奔马图》/徐悲鸿(近代):此画是徐悲鸿在 1948年赠给史学家邓蜀生的礼物。这幅《奔马图》作于1948年初冬,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傅作义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48、《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 关山月(近代):这幅是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49、《开国大典》/董希文(近代):该幅油画创作于 1953年,描绘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在文革期间,原作不幸遭到两次修改,破坏了艺术的真实性。2011年6月,为庆祝建党90周年,油画真迹首度向公众开放。该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50、《长江万里图》·局部/张大千(近代):《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创作于 1968年的长江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充分表达了其钟情于长江山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