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60年,雨花茶“芬芳”蝶变
南报网讯 茶杯中,形如松针的雨花茶,细紧圆直、白毫隐露,倒入沸水,伴随着氤氲热气,茶叶随水流上下翻腾舞动。两三分钟后,细嫩芽叶纷纷舒展绽放,正如虫蛹破茧变成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随着雨花茶在杯中的变化,弥漫着悠长历史和文化的清雅茶香,在空气中扑面而来。
今年是雨花茶命名60周年,小小一片茶,见证大发展。从最初单纯的农产品到如今成为南京城市名片;从产量几百斤到2018年销售600吨、产值5亿元;从一开始老百姓“只闻其名”到后来“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手工炒制到全自动机械化生产;从实施原产地保护到申报国家级非遗……60年间,雨花茶经历了一场“芬芳”蝶变。
诞生于向建国十周年献礼
发展成南京城市名片
好山好水出好茶。作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有着悠久的植茶、产茶历史。适宜的地形、气候、土壤等,为茶树提供着良好的栽植条件。
早在唐代,栖霞山就已是“茶圣”陆羽问茶、习茶、试茶之旅的一个重要驿站,一千多年前的划时代著作《茶经》,就已“渗入”金陵茶香。1907年,江南植茶公所在南京钟山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茶的机构,开启了中国现代茶叶种植生产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茶叶随南京之新而新,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雨花茶也紧跟着问世。”中国茶叶学会监事长、江苏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定介绍,1958年,为纪念雨花台革命烈士,向建国十周年献礼,江苏省名特茶创制委员会成立,省内茶叶专家和制茶高手,在南京开始新品名茶创制。
1959年3月底,正值茶叶采摘季节,创制委员会召开采制技术座谈会。新品名茶采用何种形状?如何体现革命先烈精神?与会成员纷纷各抒己见,有人主张镰刀斧头形,表明革命成功主要依靠工农群众;有人建议花瓣形或玉珠形,象征革命先烈精神如鲜花洒满人间。
然而在反复实验后,这些设想都难以实现。据张定回忆,一天雨后,技术攻关小组组长俞庸器骑自行车回家,无意中看见松树上很多松针被雨水打落在地,“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灵感瞬间涌上他心头:满山松树能象征革命先烈忠贞不屈的品格、铮铮铁骨的精神。
“对,松针形!”俞庸器难抑激动之情,同创制人员交流想法,获得一致赞同。经过多次试制,1959年春,松针形的新品名茶出来了,在征求专家意见后,正式命名为“雨花茶”。
1959年,雨花茶摆上江苏省农业展览馆展台,向建国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多家权威单位的鉴评报告一致认为:雨花茶茶名清雅,外形独特,品质优异,可以跻身全国名茶之列。雨花茶命名成功,不仅丰富了我国优质绿茶品种,也改写了南京没有全国名茶的历史。
“如今,经过60年发展,雨花茶已经成为代表南京的城市名片,雨花茶的茶香里,弥漫着南京浓厚文化和悠久历史。”南京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房婉萍教授介绍说,雨花茶已经和南京云锦、雨花石、盐水鸭一起,成为南京最知名的地方特产,也是外地游客来到南京后,购买伴手礼的首选。
最初市面上难得一见
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
雨花茶问世后,立即受到消费者关注。然而,当时不少老百姓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形”。
现存的一份有关1963年雨花茶供销数据的资料,反映了当年雨花茶市场消费情况:供给中山陵、玄武湖、白鹭洲、清凉山等旅游单位的占13.6%,用于外事单位接待用茶占36.8%,另外,供给市场销售的尽管也占到36.6%,但购买者又多是单位用于招待。由于产量少,又有纪念意义,使得当时雨花茶一般只用于会议招待、旅游点供应或馈赠海外贵宾。
江苏省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存良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茶业行业,据他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雨花茶生产规模小,市面上难得一见,老百姓称其为“官茶”。“当时,我们公司一年只能卖三四百斤。”
而今,随着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生产的机械化应用,雨花茶年产量已稳定在600吨左右,原本“高高在上”的雨花茶,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老百姓也能一品香茗。
高淳区淳青茶业有限公司是全市生产雨花茶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公司总经理赵建明对雨花茶销售的变化印象尤深:“1986年我刚工作时,厂里的雨花茶年产量只有一千斤左右,发展到今天,年产量超过一万斤。当时,雨花茶销售额只占我们总销售额的10%,到现在,雨花茶比重已经占到70%,主导位置越来越明显。”赵建明认为,2006年雨花茶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把雨花茶细分为四个等级,销售价格从最低三五百元一斤,到最贵数千元一斤,不同档次茶叶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也直接推动雨花茶产量与销量大幅提升。
生产规模扩大提升产量,规范等级保证质量,雨花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渐增强,也开始走出南京,走向全国,其后,雨花茶多次获得国家农业部、商业部、中国茶叶学会全国名茶评比金奖。2010年,“中国南京雨花茶节”在上海展览馆举办,雨花茶走进上海世博会,走向全世界,并多次参加国际茶叶博览会,屡屡斩获金、银奖,名扬中外。
从手工炒制到全程机械化
见证南京茶产业升级
雨花茶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进程,和南京茶产业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
在传统的雨花茶制作工艺里,每一步都需人亲力亲为,程序复杂,耗时繁多,这种制茶方式,一人一天只能制茶2斤左右。
在武家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从日本引进的茶叶智能化全自动生产线。工人只要把鲜叶放入摊青槽中,便可以当上“甩手掌柜”,其后每一个制茶步骤都由机器代劳,全过程自动化生产,全程茶叶不落地。整个生产线可根据高、中、低不同档次茶叶的加工需要设定工艺流程,据厂里技术人员介绍,这条生产线如果满负荷运转,全天可出产干茶3000斤。
从手工炒制到全程机械化生产,雨花茶也经历过一段波折。
1983年,南京行政区划调整,茶园面积扩大一倍以上,雨花茶机械化生产提上日程。1年后,南京市农林局组织6个生产厂家到日本考察,学习借鉴日本蒸青茶机械加工工艺,引进6台茶叶精揉机,开始摸索雨花茶机械生产技术。1986年,“雨花茶机制工艺技术研制”通过鉴定,成为第一个实现全程机制的全国名茶,在中国茶叶制作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随后的机械化生产也存在不少弊端,主要是外形上的变化,茶叶出来形状偏扁,断碎多,达不到手工制作松针形的标准,而且对口感也有一定影响。
江苏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江苏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润贤介绍,一段时间内,雨花茶品质参差不齐,直到2002年,针对雨花茶开启新一轮技术攻关,才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雨花茶品质和安全水平得到质的飞跃,无论手工还是机制,两者之间差距越来越小,“现在的高端机制雨花茶,除非是专业人士,一般人光看外形很难分辨。”
从种植茶树开始,到最终生产出干茶,加工只是其中一个环节。雨花茶60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科技引领,稳定质量,因此在全国名茶中,雨花茶也一直被定位为“高端绿茶”。近年来,通过良种化品种更新、工厂化种苗繁育、设施化保护栽培、无害化绿色防控、高效化技术集成、智能化茶园管理、清洁化茶叶加工等一系列技术创新,雨花茶在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华丽转身。
申报国家级非遗
继续做响雨花茶品牌
一片叶子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近年来,雨花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成为我市都市农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何进一步打响雨花茶品牌,继续做大做强雨花茶产业,也是我市农业主管部门和茶叶行业协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南京茶叶行业协会会长陈盛峰表示,“雨花茶不同于一般绿茶,它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不仅要利用好,更要保护好。”作为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盛峰一直在助推雨花茶申遗不断“升级”,从2010年成为区级非遗开始,雨花茶3年跨域两大步。2012年12月,雨花茶制作技艺入列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9月,入列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雨花茶制作技艺又和盐水鸭、绿柳居素食、马祥兴清真菜组成“三菜一茶”,向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发起冲击,但最终未能入围。今年,雨花茶将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不管这次能否入列,我们都会一直努力下去,坚持传承与发展。”陈盛峰说。
在陈盛峰看来,雨花茶制作技艺有着重大存在价值,这也是雨花茶申请国家级非遗最大优势。他介绍,中国优质绿茶从外形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以龙井为代表的扁型类;二是以碧螺春为代表的卷曲类;三是以雨花茶为代表的针型类,“从制作工艺难度而言,如果把扁型类的难度系数比作是1,卷曲类则是3,针型类就是10。”陈盛峰说,雨花茶是最难做的绿茶,也是最好喝的绿茶。“之所以好喝,是因为雨花茶在制作时外力作用更大,时间更久,导致茶叶细胞破损更多,冲泡后浸出的茶叶内含物质更多,对人感官刺激越强,口感才更优。”正是因为雨花茶制作技艺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较难吸引现在的年轻人来学习,因而其传承发展更有紧迫性。
60年来,雨花茶与时代同行,见证南京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茶产业作为南京都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其生产、生活、生态以及文化功能不断得到释放,带动全市近10多万茶农走上致富之路。
市农业农村局副巡视员王巨华表示,雨花茶是有着红色基因的针形绿茶,红的是精神、是气节;绿的是自然、是生态。60年一个轮回,雨花茶又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接下来将通过美丽茶园和智能化加工中心的建设提高生产能力;实施品牌保护等一系列措施规范市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做响南京雨花茶。
南报网记者 李都 钟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