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不仅是一部书法理论的扛鼎之作,也是草书艺术实践的瑰宝,历来备受草书爱好者所推崇,也是学习草书的入门法帖。此卷纵26.5公分,横900.8公分,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成为了后世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竞相膜拜的经典。
《书谱》卷首题有“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寥寥数语,即透露出孙过庭的学术自信与书法造诣。作为一部书学专著,它开篇便不同凡响,不仅仅局限于技法的阐述,而是从书法艺术的本质出发,探讨书法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结合。孙过庭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为读者铺展开一幅博大精深的书学画卷。
卷尾题有“垂拱三年写记”,这一时间标记不仅为《书谱》赋予了明确的历史坐标,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书法艺术的繁荣景象。垂拱三年,即公元687年,正值武则天执政时期,文化繁荣,书法艺术亦随之步入一个新的高峰。孙过庭的《书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无疑是对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一种重要记录和推动。
《书谱》上下两卷,上卷通常被视为“序”,集中体现了孙过庭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论思考,包括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以及学习书法的基本原则等。孙过庭在序中强调了书法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提出了“五合五乖”等著名观点,对后世书法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卷原计划为“谱”,虽然因故未能完成,但其构思中所包含的对各种书体风格、笔法技巧的深入探讨,足以证明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孙过庭《书谱》草书楷书对照注释版,是现代学者和书法爱好者深入学习、理解《书谱》的宝贵资料。这种对照方式,不仅便于初学者掌握草书的书写规律,也帮助他们理解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入体会孙过庭书法艺术的精髓。通过对比学习,书法爱好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到草书的流动美与楷书的稳健美,促进书法技艺的全面发展。
孙过庭《书谱》不仅仅是书法技艺的指南,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哲理的艺术论著。它跨越时空的界限,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深刻的创作启示。无论是对书法理论的探讨,还是对书法实践的指导,《书谱》都是无价之宝,值得每一位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细细品味与收藏。在《书谱》的引领下,我们得以窥视唐代书法的辉煌,感受孙过庭笔下那股穿越千年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