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关于“玉”比较有意思的故事。在1956年公布的仿制简化字方案中,郭沫若先生就将原本的“國”字简化为“国”。为什么这样写,其实有很深厚的文化寓意。
01
从“國”到“国”,不可忽视“玉”力量
中国是玉的国度,如果从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玉珏算起,那么中国有关玉的历史就已经延续了七八千年了。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在我国历史上,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历朝历代出土的玉器文物,以及诗词歌赋等文化载体对玉的描述,不难看出玉或者玉器都始终与中华文明的发展主线紧密相扣。
“以玉事神”、“以玉载礼”、“以玉比德”,这些逐渐形成的文化体系皆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玉甚至还可以化解战争,象征着和平。《淮南子·原道训》有言“化干戈为玉帛”。
02
“玉文化”融入在中国的方方方面
政治
玉成为权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周礼》中规定,君王以玉召见王公大臣,公侯大臣以玉事君王。不同官爵用玉的服饰、佩饰、印玺等等都有规定,以显示不同的等级。
宗教
从原始社会开始,玉就已经被作为祭祀时的礼器了,到了周朝,对玉作礼器已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在《周礼》中规定:“玉作六器,以礼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一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文学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中,“玉”一直被当作“美”的同意字,用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在形容女子的美丽容颜时,就有玉容、玉貌、玉面、玉手等,玉人也泛指美人的意思;“金玉满堂”用来形容财富丰盈;由于和田玉玉色纯净,质地细密,也常用来比喻贞操、节义。
道德
春秋时期,儒家为了宣传他们的学说,总结了从商代开始使用玉的经验,并且顺应统治者喜玉的心理,用儒家的道德观念来体现玉典型的物理性质,于是便产生了“君子比德于玉”以及孔子的玉的十一德之说等。
除了以上所说之外,玉石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掘的文化价值。玉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必将被继续发扬光大。
03
玉文化的历史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玉文化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是一种静止凝固、永远不变的定义。回顾我们的历史,你会发现,玉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不同的时代,其意义并不一样。
从西周起,玉的作用除了赠予邦国外,又被赋予道德特性,从德行方面规范人们行为,更好地维持统治秩序。如同《诗经》里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诵,把玉比喻为君子之美德;孔子曾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说明早在孔子之前,君子已经以玉来形容自己的美德了。
到春秋战国时期,玉被赋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道德标准。后又受贵族士卿受“观物比德”思维方式的影响,玉又被宣扬“君子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甚至把玉的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为人的德、仁、智义等品德。
到了秦汉,“礼”的概念趋于消失,玉的权力象征、政权的标识意义被凸显,财富的概念逐渐增强,然后玉的文化轨迹就朝着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方向发展下去。
到了明清,玉的宗教意义已消失,玉成了权力的标识,皇家控制着玉的开采权,大玉的使用为皇家专属,此时的玉是权贵的身份象征,也是财富价值的体现,但同时也是艺术的载体,有着鲜明的艺术品特征。
时至今日,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依然在延续。人们佩戴美玉,一方面是玉文化和美好寓意在人们心中早已成为文化共识,另一方面玉石作为现代艺术饰品给人带来气质上的提升。
中国人爱玉,是千年文化的传承,也是独特世界文明的中国哲学的彰显。东方文明看中国,玉文化值得每个国人一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