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景泰蓝:600年皇室御用的独特魅力

05-31

景泰蓝:600年皇室御用的独特魅力

镇宫之宝景泰蓝,陪王伴驾六百年


“舶来之子”景泰蓝,身世成谜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又称“嵌珐琅”。

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

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见成熟,

又因使用的珐琅釉颜色多以蓝色为主,

而得名“景泰蓝”。

源起

现在比较公认的就是景泰蓝是在元朝从西域等地传入中国的一种精美手工艺品,景泰蓝传入中土之后,迅速的和国内文化融合发展,而形成了一种与传入时完全不一样的新型工艺品。在明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并且被当时的皇帝规定只有皇家才可以制作和使用。景泰蓝就这样开始了它注定不平凡的皇家御用的身份。


发展

明代景泰蓝的造型大都为器皿,多数为历代陶瓷及青铜器的传统造型。其装饰纹样以大明莲为主,也有少数串联花卉和青铜器纹样变形的装饰,其色彩以二蓝(湖蓝)为主色调,配以少量红、白、绿、黄等色。色调统一、讲究、装饰得体,装饰铜活造型优美,粗细结合,重点突出。景泰蓝工艺成熟朝,以其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万历以后,景泰蓝虽然偶然有烧制,并非像以前设官置厂视为例务,所以以后出品极少。终明代一世,都没能复兴。到清朝乾隆时期,又开始烧制,且品类多,成绩好,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出品物绝不逊色。现今虽有康雍的器物出现,然而细细考究竟与乾隆所制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却不是康雍制作的。


600年皇室御用,独占鳌头

景泰蓝不似瓷器那样官民同享,官窑瓷与民窑瓷交相辉映。它从明朝开始就独享皇恩,一直到了清代也依旧是帝王专用。

大体上说,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

然而,最早见“景泰蓝”这三字的文字记载却已到了清朝。清雍正6年(1728)《各作成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玲雀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

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也是迄今为止,“景泰蓝”称谓最早的文字记录。而见诸于实物的景泰蓝,则以明宣德年间为最多。这个时期的工艺风格已经形成,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薰为等。至于进一步的提升,已是景泰年间的事。《文物》1960年第一期里有记载:“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是朱家溍先生对这个时期景泰蓝制作工艺的评价描述。由此,也宣告景泰蓝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进入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时期。

但因初期对景泰蓝缺乏独创性,无论是从造型、色泽还是装饰上,大都沿袭了明代风格。直到中期开始,才从表现内容上,引领了当时陷入瓶颈期的景泰蓝走向了又一个新的繁盛纪元。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期。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为“造办处”。康熙三十年(1691)“造办处”的御用工匠多至几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设“作”来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时期的制作水平较之明朝无大发展。到了乾隆时期(1736~1796)景泰蓝与雕漆、金漆镶嵌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四年,从广州招来珐琅艺人梁绍文,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乾隆以后,景泰蓝急剧衰退,为什么呢?国家的经济衰退直接体现在奢侈品上。景泰蓝在所有工艺品中成本最高,它以铜做胎。铜在历史上是制钱的原材料,使多少铜,就等于使多少钱。也就是说,抛开它复杂工艺所带来的成本,仅是原材料成本就非常高。所以清代中叶以后,景泰蓝迅速衰退。

景泰蓝生而高贵,至今我们走进紫禁城,仍然会被各大宫殿里陈列的镇宫之宝所震撼,这是怎样一门艺术?才能够被等级森严的皇家摆放在如此显赫的位置,陪王伴驾600年!

不仅如此,历经元明清三代帝王的极力推崇,景泰蓝这门国宝艺术到乾隆年间达至巅峰,乾隆皇帝将景泰蓝视为帝王之品,尊宠无以复加。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一人的餐具是景泰蓝,下面的王公大臣只能用瓷器、玉器、金银器,足见景泰蓝在所有艺术品类中贵如帝王!

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皇帝一人的餐具是景泰蓝

民国时期,景泰蓝开始走入民间。此时北京、扬州、广州等地都有一些民间作坊生产景泰蓝。经营景泰蓝的商号有老天利、德兴成、宝华生、静远堂等等,都非常有名。晚清至民国时期景泰蓝的特征非常明显,它的胎一般都非常薄,一掂,很轻。老的景泰蓝则很重。但是,此时的掐丝掐得非常细腻,这是用工艺来弥补材料的不足。不可能使那么多铜了,但可以用细腻的纹饰来弥补。

晚清到民国时期正是第四次收藏热,大量西方人来搜集中国的文物。西方人对景泰蓝的认识颇高,认为这是代表中国宫廷文化或者说贵族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大量景泰蓝都流往欧洲。受此影响,当时古玩店里不摆几件景泰蓝,显得档次低。换句话说,有品位的买家一看你店里连景泰蓝都没有,转身就出来了。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现在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历史的视角再退到新中国成立。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景泰蓝艺人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不管是从产品种类还是制作工艺上,景泰蓝都有了质的飞跃。“博古通今,适用、经济、美观”,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制作原则。

当然,景泰蓝磨光工序的真正改进还得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珐琅厂改装了人力磨光机之后。用电力带动,使得磨光这道工序走向半机械化,开启了电动磨光机时代。以及后来的用布轮打光,也使景泰蓝产品达到了“平整、光、滑、亮”,质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好的水准。

邓丁三

央视著名鉴宝专家、首都博物馆副馆长

宫里不缺金子,但是他不用金银做,用珐琅做,一定还是铜的。庙堂之器以铜为上,就是它本身有一种沉重感,它坐得住、压得住。这种重量的感觉,是人凭经验获得的,所以你看着珐琅器摆在那,你就觉得它很踏实、很沉着。如果你同样放个瓷的,你就老担心它会碎,因此,在帝王重要的场合上,他摆的大型器皿,是以珐琅为主,而且,这种华丽的感觉,是其它工艺无法取代的!

马未都

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我们今天都知道,一个成化鸡缸杯卖了2亿8,但是成化鸡缸杯在成化年间的制作成本跟景泰蓝完全不能比,假设景泰蓝也有这样一个杯子,那么景泰蓝杯子的制作成本可能是100个乃至几百个鸡缸杯的制作成本!

后来清军入关,满人入主中原,看到皇宫里陈设着如此精美绝伦的珐琅器,内心深受震撼。

清宫造办处皇帝指导景泰蓝制作场景

景泰蓝是以北京市为主的传统工艺,是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之一,同时还是燕京八绝之首,又称为珐琅、佛郎、法蓝。

景泰蓝在明清期间发展到巅峰期,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文遗产名录

平安扣是翡翠的好还是和田玉的好

玻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