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04-19

来源:浙江宣传


中晚唐时,每逢茶季,产自湖州顾渚山间的紫笋头茶就会被快马送至京城。当时,这种“急程茶”深受王公贵族的青睐。


如今,每年的新茶更是令许多爱茶之人心心念念。他们从开春时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翘首以待,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有没有收到新茶,是检验“江浙沪”人缘的重要标志。


一缕茶香,香飘千年,有增无减,愈发浓烈。今日谷雨,正值饮茶好时节,如《茶疏》所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像杭州、湖州等地就以立法形式将每年的谷雨日确定为“全民饮茶日”。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正是草木蔓发时,我们一起上春山、品新茶。

衢州市江山市保安乡裴家地茶园 图源:“浙江文旅”微信公众号



说起中国人对喝茶的喜爱,林语堂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可谓传神:


“吾们在家庭中喝茶,又上茶馆去喝茶,或则独个儿,或则结伴而去,也有同业集会,也有吃讲茶以解决纷争的。未进早餐也喝茶,午夜三更也喝茶,捧了一把茶壶,中国人很快活地随处走动。”


上溯数千年,人们对茶的这份真挚情感是有迹可循的。从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茶籽,到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樟科植物叶片,均可证明,早在七八千年以前,先民就已经喝上了“原始茶”。


而在湖州的绿水青山间,唐代陆羽写就了世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从此“一书封圣”。在陆羽看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娇嫩的茶树喜欢生长在浙江,离不开浙江多山的地形、温和多雨的气候以及酸性的土壤。正是因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浙江自古便盛产茶叶。


“杭为茶都”,就拿杭州来说,“饮之舌根尽留芳,香馨整日回九肠”,龙井茶、虎跑水,这对“CP”是很多人的“心头好”。乾隆惦记这一口龙井茶,相传他六下江南,其中四度来到西湖茶区,胡公庙前的十八株龙井茶树还被他封为“御茶”。


除了闻名遐迩的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外,浙江还有顾渚紫笋、开化龙顶、千岛玉叶、武阳春雨等,光听名字,就能感受其形之美、味之香。像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惠明茶,具有“花香幽郁、果味甘爽”的独特口感;江山绿牡丹,色泽青翠、形似牡丹,大才子苏东坡被好友“安利”后,直呼“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


浙江好茶不一而足,供人满足味蕾之余,更成为一张“社交”名片。比如描绘茶乡茶韵的《采茶舞曲》,早已凭其意蕴名满天下,并在多个重要时刻代表浙江“单曲循环”。

西湖龙井晒制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中国人爱茶,在其香,在其味,在其形,但归根结底,在其“心”。


对爱喝茶的人来说,茶在繁忙生活中洗涤尘心;对于热衷茶道的人而言,茶还是中式美学的最佳呈现。人们品茶,品的不只是苦甜涩鲜、醇顺厚柔,更是滋味背后的人生况味和茶道哲思。这种思想,可用融合儒释道精华的“和”字来概括。


身心之和。忙碌之余,来杯清茶,清心养性,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热水入杯,茶叶舒展,茶香四溢,唇齿间苦后回甘,色香味皆有,进而收获味蕾的满足、内心的宁静和身体的调和。如西晋杜育《荈赋》所说:“氤氲馨香,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人际之和。家中来客,敬茶一杯是中国人的普遍习惯。品茶对饮时,人们交流心情、增进感情;一些地方在办婚礼时有“三茶六礼”的习俗,见长辈时也要奉茶;在老式茶馆饮茶闲坐半日,芸芸众生在茶香缭绕中细数家长里短、对谈天下大事。相传“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这一对联,就表达了对主人“看人下菜碟”的批评。这也说明,茶中蕴含着待客之道。“真”是中国茶道的重要精神之一。做人便该如茶,待人真诚、保持本真。


天人之和。“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元代张可久的这一自得心境,可以说是中国人对待茶道的写照。中国茶道讲求“三合其美”,一是茶叶,二是水,三是烹茶的火候和器具。这茶叶与泉水取自天然,可煮茶的火候和使用的器具却是受人为影响的。似乎是要“明月江水,山间松涛,宇宙天下,皆备胸中”,才能烹出一壶好茶。


正如明代朱权在《茶谱》里所写:“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可以说,茶道是一门“天人之和”的学问,以至有“茶禅一味”之说。

品茶 图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还多次“以茶论道”。比如,2014年4月,在比利时,习近平总书记以“茶”和“酒”巧喻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并提出两者“并不是不可兼容的”。


沏茶、饮茶之间,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也是中国与世界的往来之道。


早在唐代,驼铃声声中,沿着茶马古道,茶叶就抵达尼泊尔、印度等地;北宋时,从杭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口岸起航,浙茶香飘世界;明清时,衢州开化的茶叶经由仙霞古道进入福建,再行“出海”……如今,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有饮茶习惯,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碰撞让茶香更加悠远。像摩洛哥人,就十分喜欢浙江的眉茶、珠茶。


那么,收获世界喜爱的中国茶如何继续飘香、更显风华?笔者认为,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雅与俗。在一些人眼中,茶自然是“阳春白雪”的。事实上,自茶进入生活起,就始终与人们的日常密不可分。都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滋味,刻在中国人的“DNA”里。因而在普及茶文化的过程中,不应将之“束之高阁”,而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传承弘扬“茶通六艺”,推广经典茶道,像宋韵中的“点茶”,这两年就吸引了众多目光;又要将其朴实化、生活化,让茶不离日常、融于生活。


慢与快。茶馆、茶楼承载着茶文化的传统韵味,速泡茶、奶茶则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二者从不同角度推动茶产业的壮大、茶文化的传播。如今,许多年轻人爱上茶馆听戏喝茶,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一方慢下来的净土;而繁忙工作中,一杯即点即喝的奶茶又成为一种便捷的慰藉。这种“慢下来是享受,快起来是便捷”的和谐,需要更多地打造,让“快一点”与“慢一点”能够相洽自如。


新与旧。当下,明前茶等高品质茶的采摘期短、人工费较高、采茶工年龄较大、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引入更高效的技术迫在眉睫,市场秩序还需进一步规范。像使用采茶机器人,采用无人机施肥、运输等,都可以作为提升采茶制茶效率和茶叶品质的手段,作为与传统人工炒茶技艺等互为映衬的“妙技”。不过,目前此类技术的纯熟程度仍有待考量,如何使其更好地“为我所用”,需要细细取舍与平衡。茶产业品牌化难,知名的茶叶品牌更是来之不易。加强茶叶公用品牌建设、提高茶产业标准化水平、规范茶叶市场秩序,是每个茶产地需要持续付出努力的。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茶品牌才能越擦越亮。


数千年间,“发乎神农氏”的茶,实现了从一株野草到“东方神奇树叶”的华丽转变。如今,茶之道更成为生活之道。谷雨日,春尚好,或独酌,或共饮,且将万般滋味,汇成心中一味,在草木间沉淀、焕发。

折扇价格

袁世凯银元值多少钱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