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写诗作画是一种很常见的创作方式,这种的独特的艺术体现深受文人骚客的喜爱,从古发展至今更是从侧面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审美,这也符合古代社会发展至今的规律,以明代四大家族为代表,将扇面文化推向文化艺术顶峰,作为古代正脉而引领着新的审美艺术诞生,扇面的出现作为一种的新的绘画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扇面艺术主要包括体现在团扇和折扇的表现方式,随着扇型的转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扇上作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并将其推举成一门单独的艺术展现出来,并获得人们的喜爱,达到一定的高度,这还要归功于明代的吴大画家,由他组成的文人画家小团体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他们对扇子的认真体现的淋漓尽致,从扇面、做工。材质等方面进行雕刻倾尽大量的心血,将绘画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扇子的发展历史及其久远,从我国古代尧舜时期就出现过,“五明扇,舜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这其中的五明扇就是有迹可循最早的扇子,他使用大公鸡尾巴上的毛制作而成的一把扇子,他并不是用来扇风,而是当成一种仪仗摆设用的,远古时的和现代扇子差别很大,并不是短兵蒲扇,而是长柄用动物的羽毛制成,可以用来着挡风沙用。
殷商时期人们才挖掘出扇风有去暑的功能,而那时的人们常常追寻的都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态度,从而忽略它的实用性,文人墨客都有处处留下痕迹的爱好,所以洁白的扇面也没能逃过他们的手,自此书画和扇子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两者相结合把扇子的地位推到了新的高度,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扇子图案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把金银猎铜壶上,此图描绘了一名手执长扇的奴隶再给主人扇风,还有考古发现古代最早的扇子出土于华南长沙马王爷墓的一把青铜长柄扇,从这两方面就能证实扇子在我国出现的历史非常早,我国很多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而扇子的形状和其文字造型稍一印证就能得出其出现时期非常早。
扇上作诗绘画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典故,三国时期曹操得了一把非常喜欢的扇子,特地作词一首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不仅如此还请来书画大师杨修来给扇子修饰一番,可其在作画时不慎掉落一滴墨汁到扇面上,为弥补自己犯下的过失,他用自己高超的画技上前修饰了一番将墨滴伪装成苍蝇,以至于曹操在把玩扇子时真的误以为扇子上落下了一只苍蝇上手去拍,此故事就是著名典故“误点苍蝇”。
东晋时期有一座以王羲之典故命名的小桥“提扇桥”,下午回家时王羲之路过小桥时见老婆婆在一旁叫卖篮扇子很是辛苦,动了恻隐之心,将其叫停提笔在每个扇子上题了五个字,婆婆不识其身份以为他在破坏,上前阻拦,王羲之出言嘱咐让其待会叫卖时务必喊王右军题字,老婆婆将信将疑按照他的吩咐买起了题字扇子,大家一听名讳争相上前购买,没把扇子都卖出百钱的高价,没一会就抢购一空,老婆婆见状高兴坏了,买到扇子的人更高兴,此事也被当做典故流传至今。
根据历史记载二王所创作的提扇最多,他们所所属的墨宝排序为“书扇二秩二卷”,以此能看出当时二人所创作的墨宝之多,而其中扇子的数量能排在第二位,东晋时期扇上题字非常受到文人骚客的喜爱,而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扇子的地位也在日渐增高,扇上写诗作画的之风盛行,不管冷热人人都爱手拿一把扇子。
宋代的团扇十分盛行,随着步入元代后再逐渐式微,直到清初期团扇上作画的风气才逐渐有一点起色,作为团扇没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朝代是元朝,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外来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草原人民粗犷狂野,作为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文化差异太过巨大,是当时的文化遭受到巨大的打击,致使在宋朝非常吃香的团扇来到明代时遭到毁灭性打击,其次身为游牧民族本就没有使用团扇的习惯,加之少数民族文化素养过低,致使团扇文化走向最低谷。
扇画作为一种艺术体现,它体积小易携带,还可以供文人墨客上手把玩,其独特的呈现方式更是展示出扇画自己本身的魅力。扇身虽然体积很小但它能展示出一种自由随性的书画情趣,随性创作后也可以当成朋友间互相赠送的礼物,虽写作绘画空间有限,但阻止不了人们一颗追求创作的心,有限的空间里能制造出无限的可能,有时灵感一来即时创造出来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传世佳作,这种洒脱随意的精神更符合当时文人精神气节。
扇面艺术是一种很新颖,又有一些不新颖的创作方式,它的独特形式一步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它以小型风景画、一首诗、一段词、一幅花鸟画等方式叙述出一段故事,刻画在扇面上,当时也从中演变出一种小众的绘画形式,为当时的绘画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传统画为例子其超长的篇幅、巨大的尺寸与之小巧便于携带相比方便了不止一点半点,此举更适应的一部分的文人喜爱,扇面文化也借此东风逐渐发展起来,带动了扇面绘画的发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扇画发展至南宋,更受当时人们的喜爱,随着小册画卷艺术的盛行,当小型画带动扇面的发展,并借此成为小型画和扇面文化成主导地位的画面,人们更喜欢小巧精致的画面,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以小见大的人生哲理,虽然这两种绘画方式里人物题材展现出来很小,但人们能从中体现出其真实意境,小巧的画面刻画得更加细致,观之可以一窥全貌。
扇面艺术的发展随着时代助推,题材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山水、人物、动植物等等近皆可以入画,一切美丽的题材都能用来绘画,例如亭台楼阁、悬崖峻岭、花鸟鱼虫等等都能当做绘画题材来展示在扇面上,从里带出的文献资料里看的出宋代才是花鸟画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意境、绘画技巧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各大博物馆中收藏的花鸟名画中北宋年间的占据了一半一半,扇面绘画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也扩大了了当时小型花鸟植物的创作空间。
南宋时期的花鸟动植物创作主要体现在扇面和册页上,当时的绘画以全画幅为主后来改成单独描写一动物或植物,扇上绘画这一发展促进了当时的花鸟画达到了当时的巅峰,此后南宋时期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画作,给后世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化财富。
绘画题材自从以山水为主之后,从全景式构图再到局部构图中间经历的一段时间的变化,风景绘画发展到宋代已经非常成熟的地位,全景式构图浓缩成单一景观,参照物达到以一胜多的程度,给人一种可近、可远、可居、可游的畅想,将一处风景浓缩在一处给人一种非常精细的感觉,将秀丽山河尽数刻画进区,使其观之有种惊艳感,让人流连忘返,扇面的创作艺术画家往往以多角度细致刻画来实现局部构图,相比山水画,还是花鸟刻画起来更加生动、灵巧。
扇面局限不仅带来的花鸟创作的改变,也使得人物和山水刻画方面发生了一些改变,曾经山水风景画,画天留下三分之一,画水留下三分之一的水,中间留下定景,小小的扇面根本体现不出这些,只追求画面简洁用小小的一幅风景来展现出一幅唯美的画卷,山水画追求的境界就是直接展现画家的的内心最深处,用诗词画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山水画师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让世人通过一幅画就能读懂他的内心。
扇面文化促使我国在绘画方面做出了重大改变,画能展现出多少,别人能读懂多少,那就看创作者能画出多少,小巧便捷也是扇面深受文人墨客喜欢的一方面,作品即兴发挥,寄情于作品里,抒发自己内心,追求根本,用笔墨的形式展现出来,诗画意境相结合,这才是文人所追求的方向。
《柳桥归骑图》,它是以扇面形式创作而出的,它独特的造型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扇形一致画幅又没有明显的折痕应该是属于宋代的一种墙壁画,由于这是一幅绝世孤品,仅仅是大家的猜测也不足已让人信服,古代文人节俭,折扇用旧以后会取下扇面装裱收藏起来,从而就变成脱离实用变成据有观赏性者的画作,此扇面上刻画的极其清晰,用色简朴大气,细节刻画的很到位,画中包含行人、溪水、河流、山峦等素材,体现出自己独有的韵味,这是随着南宋时期文化感染下所创做出的佳作。
在唐朝,画在宫扇上的画作仅仅只是用来装饰用的,到了宋代在徽宗的大力支持下书画家们也在扇面上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即兴创作,从此正式开启了扇面就相当于书画的历史格局,宋代画家于扇面作诗绘画,为了更加贴近扇面的格式,作品本身也作出了巨大改变,清新、活泼、写实等方面成了当时主流的创作方向,根据记载现存的宋人画册里就能看到宋带扇画作品高达六十多幅,题材生动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深受世人喜欢,扇子以自己小巧灵动等优势,与传统画卷并存于世,呈现出并驾齐驱的架势。
古代团扇的使用不仅限于女子,据考古发现中,唐朝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画上曾出现唐朝男子使用团扇的画像,折扇早期流行起来之前,不分男女都用团扇,在折扇流行之后,团扇就成了女子的专属用品,到了宋代之后团扇开始没落,然而到了清朝前期书画风气再次兴盛起来后团扇才再次复苏。
扇面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文人创作意志高涨,再加上当时的统治者对绘画的喜爱,这才帮助扇面文化成长到了一个和传统画卷地位相差无几的地步,巅峰时期更是留下一批传世佳作,对后世的文化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团扇是扇文化另一种展现方式,它所用的材料种类繁多,例如绢、罗、缂丝、绫、宣纸等材料,为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平台,团扇本身的艺术价值极高,从中可以汲取到不一样的新知识,在古代扇子的重要性是其他物件无法替代的。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折扇在当时扇文化中占据最高的地位,古代女用团扇男用折扇,古代绝大部分文人墨客都是男性,他们所留下的传世佳作是扇文化历史上一颗颗闪亮的夜明珠,扇子质朴高雅,简约不失内涵,常常能在故事中看到的赞颂扇子的诗句故事,被文人们赋予了极其高雅的精神品质,很多戏文小说等艺术形式都身受扇文化影响作出了一些改变。
自从二王在扇上作画开始它的实用性和功能就完成了深度转变,从一种摆设变成了文人雅客手里一件玩物,“雅扇”一种高雅的一种称呼,因其小巧便捷故而深受广大文人喜爱,被人们称之为行走的艺术品。
扇文化从众多文化创作材料中脱颖而出,东晋时期的二王功不可没,是两人开启的扇面作画的新时代,随后其小巧便易携带的特性,和随时随地方便刻画等特性,彻底拿下众文人骚客一举脱颖而出,扇文化的发展中更少不了古代喜爱书法的和绘画的君王大力支持才能经久不衰的流传下去,一直占据极高的地位达到和传统画作平分天下的地步。
参考文献
《文物》 1982年第七期
汉·刘安.《淮南子》 中华书局,2009年3月卷十二。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76页。
庄申.《扇子与中国文化》 三民出版社,1992年4月第26页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11月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