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为何北宋选择开封作为首都,而非长安或洛阳?

05-26

为何北宋选择开封作为首都,而非长安或洛阳?

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关于北宋国都选址的争论就一直没停止过。在976年也就是他在位最后一年,经过多次扯皮之后,他还是选择妥协了——最终决定将国都留在开封。不过对于赵匡胤来说,开封府其实并不是他首选。在他看来洛阳和长安才是王朝复兴之地,而开封仅仅是一个个备胎。

北宋太祖赵匡胤

甚至赵匡胤为了想要迁都洛阳,还把自己的母亲搬了出来。说自己出生在洛阳的夹马营,自己和母亲都喜欢老家洛阳的风土人情,而且赵匡胤在巡视洛阳的过程中甚至赖在那里不走,摆出要和群臣抗争到底的态度。不过胳膊还是拧不过大腿,在经过和以弟弟赵光义为首的“开封派”大臣的辩驳后,赵匡胤才决定最终留在开封。

那为何大臣们会集体反对迁都洛阳和长安呢?


长安和洛阳落寞

从西汉开始到大唐近千年的时间里,无疑是长安和洛阳最辉煌的时候,多数王朝政权都会选择这两个地方建立国都。原因在于的长安依傍于关中平原和潼关、秦岭之险,退可进入四川,进可逐鹿中原,而且有肥沃的关中和渭水平原,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洛阳则是四面环山,而且加上又京杭运河,水路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控制洛阳相当于控制中原中心。不过这个理论在唐朝时候还能站得住脚,唐朝以后定都这两个地方根本就无异于北宋王朝的发展。

长安城效果复原图

先说长安:曾经这个培育多个王朝的关中之地,在公元907年,随着大唐王朝的灭亡早就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在唐朝之前的长安攻守皆可的地理环境确实很适合王朝在此定都。不过到了北宋初年,破败的长安城根本就不可能作为新兴王朝北宋的国都。

天下粮仓不再——曾经支撑起的长安作为其他朝代国都的先决条件,在于肥沃的关中平原在内的产量地。不过随着从西汉以来的过度开发,关中平原的的土地肥力已经到达了极限。再加上从唐朝开始的人口的报复性增加(唐朝仅长安人口就突破百万),一下子让关中从产粮地降级成粮食输入的大户。《旧唐书》记载

“唐德宗时期,建中年间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贞元年间关中饥民蒸蝗虫而食之。”

所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关中地区就一直处于缺粮状态。

而且加上关中地区因为人口增长,对环境的破坏也是灾难性的,唐朝初年,关中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和南方相差无几,但由于对耕地的需求,导致更多森林遭到砍伐,加之关中西面和北面的河西陇右地区沙漠化,也加快了关中周边地区的黄土化。曾经白居易笔下“好去采薇人,终南山正绿”,森林覆盖面也在逐渐的萎缩。

逐渐黄土化的陕西&关中地区

战略地位不再——除了不太适合居住之外,在战略发展上,长安也不是一个可以做国都的好地方,唐朝奉行关中本位思想,积极进行西部大开发,国土都发展到了西域,因而在唐高宗时期长安实际从地缘上讲也是大唐中心位置所在。但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唐德宗开始,随着西域和河西陇右被吐蕃占领,长安一下子从后方变成了前线,甚至在建中年间还被吐蕃和朱泚等人攻占。而且因为和吐蕃的百年大战,每次战争都会波及到长安。这样的四战之地根本不可能成为大国的首都。

高宗时期长安是中心,德宗变成边境

再说洛阳:洛阳具备长安所没有的战略纵深优势,而且又在中原腹地,可以说洛阳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就是北宋的中心。而且经过唐朝和五代五朝的经略发展的按理说应该是国都的最佳之选。但实际上,洛阳也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原因有二:

一是,洛阳在唐朝和五代的时候也是四战之地,唐朝安史之乱期间,洛阳就遭到两次大劫,回纥人在两次帮助大唐军队进攻安史叛军的时候就纵兵抢劫洛阳,而且第二次的时候眼馋回纥人的大唐官军也加入到抢劫队伍里面去。好不容易修养生息到了五代时期,又变成这五个短命王朝的首都,洛阳也好不到哪里去,每一次王朝更替洛阳都要遭到战火摧残。因而到了北宋初年,洛阳身上已经满身伤疤。

洛阳城复原图

二是,洛阳成为国都的条件之一在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开始以后,洛阳就成为了唐朝南北的运输的大枢纽。不过从唐朝后期开始,随着常年战乱,洛阳的漕运已经基本被废弃,除了洛水等大型水道之外,其余河流皆断流或者变窄。在以漕运为主要运输的古代,洛阳已经失发展成大城市和国都的机会。

洛阳城效果图

除了地理位置等因素,群臣反对这两个地方,主要是在于大臣们都是“开封派”

赵匡胤是一个善于妥协的武将,他发动陈桥驿兵变实际上就是被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和大臣们推上去的。首先对大臣们来说并没有赵匡胤的洛阳情节,甚至在赵匡胤继位期间的7个宰相中有两位还是个开封本地人,大将石守信是开封人,皇位继承人赵光义也长期担任留守开封府,因而大臣们的实力都是根植于开封府。一旦赵匡胤迁都并扶持洛阳当地士族,势必会稀释自己的权利,这是大臣们万万不能答应的。

宋太宗赵光义

同时北宋初年,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大臣们也是很有血性,在他们看来赵匡胤无论迁都长安还是洛阳基本上都是贯彻一个“守”字,这对夹在北面辽国,南方九国政权的大宋所不能答应的。想要积极进取他们就必须放弃赵匡胤 保守的“守江山”策略。将自己置于交通开阔的之地,便于快速集中军队向北和向南进攻。而且对读书人当家的北宋的朝堂,他们一直坚持守江山靠的是“在德不在险”,从而直接否定赵匡胤的决定。

因此,在长安和洛阳已经破败,以及朝堂之中开封当的坚持,让赵匡胤不得不选择定都开封。

宋初地图,南方有政权,北面有契丹


北宋开封崛起

就事论事,从北宋最初的国策来说,定都开封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从地缘关系上:到了北宋年间开封的地缘优势已经远超长安和洛阳。长安在北宋的疆域划分上就是边境,而洛阳虽然离开封很近,但是地形偏于山地,不利于城市外拓。开封则是不同,其位置位于黄河冲积扇平原的西面,是黄淮的平原的交界地带。虽然地处北方,但是漕运却异发达。特别是在京杭大运河沟通之后,开封和洛阳正好是京杭大运河的中点。而且相较洛阳,开封水系更多也更大,主河汴河,更是在后周世宗的修缮下,成为了南北漕运的主要航道。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位于宋朝中心的开封,往北则是华北平原,这有利于于马车运输为主的北方众人的陆路出行运输,往南则是的纵横的河网交通,则可以沟通南方的河网,确保南方的财富可以通过漕运供给开封。《宋史 ·食货志 》载

“开宝五年 , 率汴、蔡两河公私船 , 运江、淮米数十万石以给兵食。是时京师岁费有限 , 漕事尚简。至太平兴国初 , 两浙既献地 , 岁运米四百万石。”

开封大开大合的地缘位置,有点像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罗马城,这样的平原位置也可以贯彻宋朝开国君臣们,以开封为全国大动脉,便于快速集结,调集天下精兵,对南方和契丹拥兵的思想,实现其“居中原以制天下”的战略意图。

开封(汴州)在大运河的中心

北宋建设上:北宋的虽然在的对外战争上没有多大建树,甚至处处挨打,但是对于搞内政还是颇有心得。北宋成立之初大搞建设,而城市而言要有更多的开发纵深,地处平原的开封,可以容纳北宋城市的外拓,这也是促成北宋城市化率为各朝代之首的原因之一。而且作为都城不仅是作为军事上可以抵御进攻的城池,更是的是还要兼顾政治和经济发展。

经济上自然不用多说,水路交通优势,加上地处平原地带,让开封成为天下商旅心目中的消金窟,同时其南北中心位置也让南北文化经济交流得以实现。这对一直喜欢搞钱的宋朝来说无疑比偏远的长安和山区洛阳更具优势。

政治上也是好处居多,首先开封本来就是北宋开国大臣们的根据地,定都开封无异于有利于朝堂的稳定,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从北宋开始的士大夫和皇帝共天下,让天下士人阶层得以崛起。而地处南北方交汇处的开封,距离男南方士族更近。从后面王安石、蔡京等一大批的南方官员进入中枢任职宰相来看。开封的地缘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南方士族势力的崛起,避免像唐朝一样以关陇贵族为首的北方民族垄断中枢的现象,而相互制衡不正是北宋皇帝们惯用的权术吗。

繁华的开封府

定都开封后遗症

回到之前赵匡胤舌战群臣的时间段,赵匡胤在定都开封的时候说过定都开封的劣势《续资治通鉴》记载“

(宋太祖)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匡胤直言迁都开封的两个劣势“第一是定都开封无险可守,第二则是开封聚天下精兵代替地形会劳民伤财,拖垮大宋”,从150年后的北宋王朝结局来看,好消息是赵匡胤猜对了,但坏消息却是北宋灭亡了。

无险可守:开封虽然之前也是作为国都,但都是一些小政权不得已而选择 ,真正大的王朝看不上开封的原因在于——防守实在太差了。定都开封成就了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却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地处平原的开封根本无险可守,而其一直所贯彻的是“守内虚外”政策也让北宋军队在边疆也是力量不足,除了黄河天险根本就没有一道像样的防线可以组织契丹和女真的骑兵,而且这个天险还不险(黄河在华北平原段水流不急,车马很容易渡过)。

因此在北宋末年,女真人1125年10月开始伐宋,到了11月,东西两路女真人已经在开封城下会师,之所以拖了1个月主要还是太原方向的王禀和真定府的名将种师道奋力抵抗才拖延的女真人的速度。要不然,可能不出半月女真人就能直接的从宋金边境直接突袭到开封城下烤全羊了。

而且当时宋朝的主要威胁是契丹和女真,而开封地区开阔的平原又是一个理想的骑兵迂回的战场,并不利于步军为主的北宋军队展开。过而我们看到在第一次开封保卫战中,宋朝的军队勤王是来的很快(这一点正是赵光义定都开封的初衷)。但数十万的宋军却被不足十万的女真骑兵分割包围被逐渐蚕食。

养着海东青的女真骑兵

冗兵之祸:这就是赵匡胤在反驳弟弟时候说的”天下民力殚矣“。主张定都开封的赵光义难道看不出开封的这个劣势?其实赵光义也不傻,他当然看出了这个劣势,但一直深信“德政”的赵光义解决方法就是之前提到的过的“守内虚外”政策。他主张将主力禁军放在汴梁和河北、西北地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兵力置于真定、大名、太原几个战略要地,可以让多层次阻击南下的骑兵,第二,可以配合开封周边驻扎精锐禁军可以与敌人在野外决战。

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军队代替山势,需要大量的军队作为补充,因此长久下去周边的的军队越堆越多,造成冗兵现象,而且因为人的因素很大,当时宋军战斗力强可以这样勉强为之,到了后面因为冗兵现象,宋军战力急剧下滑,不仅没有做好开封的防守,反而庞大的军阵成为了对面骑兵的靶子。而且因为将天下精兵都集聚在开封,坏处也很明显。在女真第一次进攻开封的时候,除了从西北回来的西军之外,竟然没有一支精锐的地方部队勤王,其原因在于北宋“守内虚外”中的地方厢军部队,根本就不具备野战能力。

北宋步兵

​ 雨田君说

总而言之,北宋定都开封虽然是赵匡胤妥协的结果,但其实也是代表当时北宋群臣的想要开拓进取的信心。虽然开封在地理防御上存在天然的劣势,但水路条件、地势位置却也是极佳,所以在雨田君看来,迁都开封初期的时候他们的做法并没错。但赵宋所执行的“德政”并没有很好的执行下去,试想一下,如果北宋保持宋初的进取心和德政等,根本就不会给外人可以进攻开封的机会。而相反德政没有了,就算坐洛阳和关中天险的长安,也一样会被攻破。

参考文献

《北宋定都开封的历史地理研究》谷永强

《试论北宋开封定都》王明德

《续资治通鉴》《宋史》

冰种翡翠手镯值多少钱

荷兰侏儒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