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探索品鉴:印章艺术与篆刻技巧

04-11

探索品鉴:印章艺术与篆刻技巧


▲ 印文: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印石:旧寿山石改刻(赵增福篆刻)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篆刻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想学习篆刻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学习篆刻之前,最好先要厘清相关概念,以免学习过程中产生偏差、事倍功半。

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出的会徽以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设计,集中国特有的文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这里涉及的两个关键词——印章与篆刻,很多人对其关系不甚了然,感觉它们之间似乎有些联系,但又存在许多差异。在此,笔者想就印章和篆刻作一点探讨,希望可以进一步明确其概念、厘析其内容与形式。

“印”和“章”两个字最早都是表达动作。“印”表示一种往下压的动作,甲骨文中的“印”字,表现的就是一只手在往下按一个跪着的人的头颅;“章”字的甲骨文尚未发现,金文的“章”,上部的“辛”是一种刀具,下面是一种圆形的玉璧,合起来指用刀具在玉璧上刻图案——也有人认为其是指给罪犯身上烙印。

“印章”一词,确切地说产生于秦汉时期。秦代以前,印章不论公私,统称为“鈢”(同玺)。至于“鈢”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即公元前1500多年。秦并六国后,只有皇帝用的印称为“玺”,而皇帝以下的臣和妃使用的印只能称“印”或“章”。根据秦制规定,“文臣用印,武官用章”。汉代更对印章的使用作出了严格规制,逐渐演变出“印章”一词。


▲ 印文:物无弃材

印石:巴林石(赵增福篆刻)

“篆刻”最早是镌刻印章方法的统称。秦并六国后,文字统一为小篆,在度、量、衡、印章、虎符等国家重要器物上的文字,必须使用“篆书”刻制(只有日常行文才能用“隶书”)。因此,以篆书为主体刻制印章逐渐成为主流。

篆刻艺术具有世界文化的基因,却没有在其他国家、民族产生和发展起来。其主要是来源于中国宋代对“金石学”的兴趣,包括对传统的金属器具、碑版、石刻之形制、纹饰、文字、内容的研究与再次的发掘与应用。后来,印章文化逐渐被文人、士大夫当成一种艺术形式独立出来,到了明代才明确其为“篆刻”。

自宋朝《宣和画谱》的藏画钤上“睿思东阁”这枚宋徽宗“堂号”印,明确收藏者的身份和收藏画的地点以后,在书画作品上钤盖印章渐成风气。唐朝以前,从未发现有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钤盖印章,现存唐朝以前的书画作品上所钤盖的印章,基本上都为宋朝以后的人所盖。而在书画作品上钤盖印章,正是篆刻艺术兴起的开始。自此,印章与篆刻的功能与用途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印章的功用主要包括:政治凭信,代表权力与信用;封印简牍书信,以加强保密;悬于腰间,彰显绶带,以示身份地位;冥器随葬,以示后人纪念、追悼。相比而言,篆刻的功用则有所不同:非政治凭信,而是标明书画等艺术作品的作者或拥有者、收藏者、鉴赏者;不再用于封印、保密;不再用于彰显身份地位,而是与书画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形成“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完整作品;更不作为冥器随葬所用。

此外,从用料来看,印章的用料广泛多样,包括陶瓷、金属以及多种石材。篆刻用材虽然广泛,但逐渐单一化,更多采用硬度适合篆刻的石材。

从制作工艺来看,传统金属印章的雕模、翻砂、制坯、书写、刻制等逐渐完善,可以制造出的印章具有防伪性质。一般材质的印章,写、刻两种工艺是分离开的,由不同人完成。而篆刻往往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所有流程,写刻一体,更要求用“篆书”书写,经过一定法度的刻制,才能成为一件篆刻艺术作品,对作者综合素养的要求非常高。

总之,现在我们提到的篆刻,其实是由古代的实用印章演变而来的艺术形式。印章与篆刻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但两者起源时期不同,发展过程中功能逐步发生了变化,各自侧重的领域和目的有所不同。印章更多地关联于实用性和技术性——尽管从一开始就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篆刻则更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性——尽管长期以来一直带有实用的意义。可以说,篆刻艺术发端于宋、元时期,明代进一步形成篆刻流派,更多的是文人艺术家借用印章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理想和情怀。

由上可知,要想学好篆刻,需要修习古文字、诗词、书画、音乐等艺术科目,并观万物自然之理,以“印外求印”。学习古文字的一些知识,明造字之理,方可在篆刻时随之变化而有依据;多读些诗词,所刻内容才能避免落入俗套;懂得书法,方通虚实挪让之变;知晓绘画,养成“闳约深美”的美学理念。仰观天象、俯察品类,随有可悟、随记于心、随手而铭,长此以往,才能在篆刻方面有所作为,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品性修养。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实践,亦是此理。

记得刚学习篆刻时,师父对我说,不要着急上手刻,首先要学文字学,写写篆书,先临摹一些“秦玺、汉印、元朱文”,避免一上来就模仿“清官印、九叠文”等。在此过程中,我逐渐悟出一些道理,后来在自己的实践中受益匪浅,并认识到学习篆刻艺术实际上也是逐步提高修养的途径,这大概与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奥秘相通。在学习篆刻时,我从篆刻风格的养成入手,尽量追求“正、严、信、雄、敛、展、简、容”,以期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进而逐步提高自身修养。从人生之初的懵懂、混沌,到逐渐明了善恶、心怀良知,都是通过一技一艺的学习来慢慢实现的,我想,这也是学习篆刻的意义所在。

来源:中国文化报


天然玛瑙图片

和田玉和翡翠哪个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