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白陆寄居蟹(学名:Coenobita rugosus),又名皱纹陆寄居蟹、波纹陆寄居蟹,为陆寄居蟹科陆寄居蟹属下的一个种。
头胸甲长12-30毫米,宽10-15毫米。颈沟前有斑点及颗粒。眼柄紧缩,不达第二触角柄末节中部。眼鳞狭而尖锐。第二触角柄达第一触角柄第二节中部。第二触角棘和柄的第二节联接。步足外面有纹及斑点。螯足掌部外面有小胞粒。左鳌比右鳌大,掌部外面上部有一列斜突齿。两掌部内面上部有一厚三角形长毛刷块,左掌的在这块下面是一纵脊。第二步足和左鳌足等长,第三步足略超出。它们的上下缘有毛。左第三步足掌节和指节外面扁平,有斑点,和上面分界处呈鸡冠状。第2-3左步足指节下凹面有一很细纵脊。雌雄第五对步足的基节腹面都突出, 雄性比雌性较突起,而雄性的右面比左面更突起。
皱纹(灰白)寄居蟹为体色最多变的品种,体色由深至浅,从灰褐、灰绿、橘红、浅白、粉紫、黄棕色、黑褐色,甚至红褐色和白色等等。较难判断。
它们的全身都散布浅色的颗粒状突起,在第二组触角后方——胸甲两侧——有俩条黑色的条纹,体色较深的个体很难看到。
背甲通常有一深色的不规则标记,有些像圆圈,体色较深的个体依然难看到。
皱纹(灰白)寄居蟹的眼呈扁平四方形,眼柄呈白色或棕黄色。在上陆后1~2年以后,眼柄底部会出现黑褐色斑纹。
第二组触须的根部为浅黄色或浅灯色,鳞片不可动,与第二组触须柄部第二节互相隔合。
左螯略大于右螯。左螯甲面及两螯腕节背面有一纵列黑色的长线,长节末端另外具有一环青黑色的环带。左螫下方内缘有一排7颗齿状的斜向突起,俩螯内侧皆有刚毛。
左螯下方甲壳类似四角形。
左第三步足前两节的扁平,颜色比第三节较浅色;第二、三步足背面有颜色较深的大型斑纹。跟据日本‘千叶县立中央博物馆’的朝仓彰研究生与日本琉球大学的仲宗根幸男教授的论文,皱纹(灰白)寄居蟹的左边第三步足前节上部与外侧呈直角。
腹部略短而肥大。
印度 ~ 太平洋地区,非洲东部、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奄美大岛以南、小笠原诸岛—兄岛、平岛)、中国大陆(海南岛、南海西沙群岛、舟山六横岛)、台湾(南部高雄县、屏东县、北部宜兰县大溪、东部兰屿离岛)、琉球群岛、玻里尼西亚。
居住在高潮线以上陆地, 常栖息在厚重的螺壳中, 多群集在干沙滩及丛林开放处, 白天躲在隐蔽处, 傍晚到潮上带和潮间上区、常五六只迭成一起, 能群集于海浪漂来的垃圾下取食, 或爬至岛上住房中觅食。
总体来说数量众多、无灭绝危险。但是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大肆遭到人为捕捉,灭绝风险正在增加。
蓝紫陆寄居蟹(学名:Coenobita violascens),又名:深紫陆寄居蟹,为陆寄居蟹科陆寄居蟹属下的一个种。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尼科巴群岛,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和坦桑尼亚。
紫陆寄居蟹是日本独有的寄居蟹品种,体色通常为紫蓝色、紫色或者蓝色。紫陆寄居蟹的眼睛呈四角形。除体色外,和灰白陆寄居蟹十分相似。螯脚、胸足的关节明显呈黄褐色。左螯背侧排列着斜形颗粒,会发出“吱吱”声。紫陆寄居蟹年幼时是乳白色的,但随着成长,紫色的部分会渐渐增加,最后身体完全变成紫色。
紫陆寄居蟹幼时体色是奶白色的,但随著成长,紫色的部分会渐渐增加,最后身体完全变成成体体色。
眼睛呈扁平四方形,外围有黄色环带。眼柄呈白色或淡黄色,但底部没有黑褐色斑纹。不过,如今也发现了部分个体眼柄底部有浅黑褐色斑纹。
紫陆的眼柄上部在靠近根部有一个弯曲,与灰白显著不同(灰白是直的;下图左为紫陆,右为灰白)。
第一组触须尖端为红色,第二组的根部为淡白色;触须鳞片不可动,与第二组触须柄部第二节互相隔合。
左螯大于右螯,左螯背侧的内缘有一排4~5颗齿状的斜向突起,左右螯内侧皆有刚毛。螯足的关节呈黄褐色,具有红色血丝状纹。
步足关节也呈黄褐色,且具红色血丝状纹,左第三对的前两节与灰白寄居蟹不同,轻微隆起。
跟据日本千叶县立中央博物馆的朝仓彰研究生与日本琉球大学的仲宗根幸男教授的论文说,紫陆居蟹的左边第三步足前节的上面与外侧呈直角状。
腹部略短,非常肥大。
只在初夏至初秋时的夜间出现在海滨,其余时间它们都会躲在靠海岸的森林里。它们强壮有力,善于攀爬,在林地中寻找果实和植物根茎。
东京(庆良间诸岛、小笠原群岛(父岛、兄岛、母岛、平岛、向岛)、九州(大分・宫崎・鹿児岛以南)、冲绳)、和歌山县一部分。
中国台湾北部亦有发现。
凹足寄居蟹(学名:Coenobita cavipes),是一种广泛分布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陆生寄居蟹。该种相较于其它品种更居内陆,更耐干旱。
凹足与深紫在形态上很相似,很多人会把深紫陆寄居蟹误认为凹足陆寄居蟹,但是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凹足陆寄居蟹的步足明显修长,尤其是右第三步足指尖特别细长(红圈处),而深紫的步足则较粗壮。
体色特征:凹足陆寄居蟹体色呈黑褐色和茶褐色,较单纯。幼体大致与大个体相同。胸足和螯明显散布著浅色的颗粒状突起物。
眼/眼柄:凹足寄居蟹的眼晴呈扁平四方形。成体的眼柄呈黑色,幼体只有下半部分是黑色的,且眼柄的形状较其它品种略细长且有一定的弯曲。
触须:触须是凹足寄居蟹最具特色的一个部位,通常它们的第二组触须根部呈橙色,而第一组触角不是红色的。触须鳞片不可动,与第二组触角柄部的第二节互相隔合。
鳌足/胸足:凹足寄居蟹的左螯比右螯要大,长满很粗的颗粒状突起物,但没有斜向颗粒;左螯下半部有一块深色的图案,鳌尖呈白色(部分深紫也有)。双鳌内侧有刚毛。螯后的胸足指节修长,右侧第三胸足的指节尤为明显。
腹部:凹足寄居蟹的腹部修长,所以它们比较容易寄居在较深的非洲大蜗牛壳内。同时它们喜欢居住在内陆,相比螺壳更容易找到蜗牛壳。
陆生寄居蟹虽然生活在陆地,但繁殖期要返回大海。幼蟹在海中会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直至成型后会和父辈们一样返回陆地。寄居蟹的幼体属依赖大海的浮游性幼虫,所以人工环境下比较困难。台湾资深陆寄居蟹饲养者C圣已经成功繁殖出灰白寄居蟹和草莓寄居蟹,凹足也于2015年成功交配并抱卵。
凹足寄居蟹相比螺壳更喜欢蜗牛壳,对此很多学者都认为凹足陆寄居蟹是因找不到螺壳才被迫居住在非洲大蜗牛等蜗牛壳中,这算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因为凹足陆寄居蟹的成体所居住的内陆寻找蜗牛壳的机会比寻找螺壳要高的多,而且它们上岸后也很少返回海边。
但其腹部形态也与它们所选择的居所有很大关系。在同时将螺壳和非洲大蜗牛的壳给它们选择时,它们通常会选择蜗牛壳而不是螺壳,因为深邃的非洲大蜗牛壳很适合它们修长的腹部。
它们的个性比较害羞,倾向典型的夜型性,经常躲入底材中,在夜间才出来活动。
凹足寄居蟹栖息在较靠近内陆的树林地区,除繁殖期以外很少在海岸附近发现其踪迹。夜间常在丛林或岩石间觅食,为杂食性,以果实为主。为方便在内陆地区生活,它们通常寄居在非洲大蜗牛的壳中。
凹足寄居蟹也是台湾的一个本土品种,南部海边非常常见,通常成群散布在沿岸区域。
印度至太平洋地区,非洲东部,红海至菲律宾、马来半岛、中国、日本(奄美大岛以南、小笠原诸岛至父岛、兄岛),以及中国台湾(南部高雄县、屏东县、北部宜兰县、离岛小硫球、绿岛)、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等地均有凹足寄居蟹活动。
西伯利斯陆寄居蟹(学名:Coenobita clypeatus),是一种分布于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地区的陆寄居蟹,是美国最常见的陆寄居蟹品种。
主要为红色和桃红色,有些个体全身也是红色,有些是浅红而步足带紫色或橙色,也有个体是橙色的个别例子。一般相信它们的幼体是黄棕色,左螯脚呈淡淡的紫色,随著成长红色才渐渐增加。
螯脚及各步足着生黑斑点。
相信西伯利斯陆寄居蟹的幼体是黄棕色,身上有黑色斑点,左螯脚呈淡淡的紫色,随著成长红色才渐渐增加。
眼晴呈圆型,但与短腕陆寄居蟹稍有不同,其底部较粗,眼睛并不是纯黑色,略带棕红色。眼柄呈白色,底部带有黑褐色斑纹。
左螯脚大於右螯。左螯脚背部明显呈紫色(红圈处),左螯脚背面没有斜向颗粒,左右螯脚内侧皆有刚毛。但某些深红色的个体(推断应是较年长的成体)左螯脚已看不到明显的紫色。
步足壮硕,左边第三步足的指节和前节粗壮。
腹部略短而肥大。
栖息在岩礁海域的上方,较内陆的树林区,喜欢躲在树根和洞穴内。
分布于墨西哥湾、加勒比海、百慕达(群岛)、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委内瑞拉。
总体来说数量众多、无灭绝危险。但是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大肆遭到人为捕捉,灭绝风险正在增加。
草莓陆寄居蟹(学名:Coenobita perlatus),又称珍珠陆寄居蟹,是一种分布于热带地区的陆生寄居蟹。
体色呈火红色、红色、橙色,布满颗粒,关节处有深色的斑纹,部分为黑色,极少数为白色。
大多数幼体颜色与成体相同,但是有少数个体呈乳白色,且在关节处有明显的红色斑纹。
眼晴呈扁平四方形。眼柄颜色与体色相同,略带黄色。眼睛和其他品种有些不同, 不是纯黑色的,而是往往会带点灰色或白色。
第一触角和第二触角皆为橙色。触角鳞片不可动,与第二触角柄部第二节互相隔合。
左螯脚略大於右螯脚(与其他品种相比,这品种的左螯其实只大於右螯一些,其他品种两螯相差颇大),密生小颗粒,左螯脚近背侧的内缘有4~7颗齿状的斜向颗粒(白圈处),部分腹侧亦有。左右螫脚内侧皆有刚毛。
胸足壮硕,适合攀爬,左边第三胸足的指节和前节粗壮。
跟据日本千叶县立中央博物馆的朝仓彰研究生与日本琉球大学的仲宗根幸男教授的论文说,草莓寄居蟹的左边第三胸足前节的上面与外侧呈圆滑状。
腹部短而肥大。
印度 ~ 太平洋地区,马达拉斯加、日本(石垣岛、黑岛、小笠原诸岛—父岛、硫黄岛、南鸟岛)、北美洲、澳洲、红海。
栖息於岩礁海岸, 喜欢攀爬於海岸石块区或棕榈树等海滨植物上,会在夜间涌至潮间带觅食,它们大多数会群体一起觅食。
常背蝾螺。
总体来说数量众多、无灭绝危险。但是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大肆遭到人为捕捉,灭绝风险正在增加。
紫陆寄居蟹(学名:Coenobita purpureus),是一种产自日本的陆寄居蟹。该种与灰白寄居蟹极其相似。紫陆寄居蟹的体色颇为多变,浅蓝至深紫色都有发现。只在初夏至初秋时的夜间出现在海滨,其余时间它们都会躲在靠海岸的森林里。虽然陆寄居蟹已经是高度陆化的品种,但是繁殖依旧需要海洋环境。
紫陆寄居蟹是日本独有的寄居蟹品种,体色通常为紫蓝色、紫色或者蓝色。紫陆寄居蟹的眼睛呈四角形。除体色外,和灰白陆寄居蟹十分相似。螯脚、胸足的关节明显呈黄褐色。左螯背侧排列着斜形颗粒,会发出“吱吱”声。紫陆寄居蟹年幼时是乳白色的,但随着成长,紫色的部分会渐渐增加,最后身体完全变成紫色。
紫陆寄居蟹幼时体色是奶白色的,但随著成长,紫色的部分会渐渐增加,最后身体完全变成成体体色。
眼睛呈扁平四方形,外围有黄色环带。眼柄呈白色或淡黄色,但底部没有黑褐色斑纹。不过,如今也发现了部分个体眼柄底部有浅黑褐色斑纹。
紫陆的眼柄上部在靠近根部有一个弯曲,与灰白显著不同。
第一组触须尖端为红色,第二组的根部为淡白色;触须鳞片不可动,与第二组触须柄部第二节互相隔合。
左螯大于右螯,左螯背侧的内缘有一排4~5颗齿状的斜向突起,左右螯内侧皆有刚毛。螯足的关节呈黄褐色,具有红色血丝状纹。
步足关节也呈黄褐色,且具红色血丝状纹,左第三对的前两节与灰白寄居蟹不同,轻微隆起。
跟据日本千叶县立中央博物馆的朝仓彰研究生与日本琉球大学的仲宗根幸男教授的论文说,紫陆居蟹的左边第三步足前节的上面与外侧呈直角状。
腹部略短,非常肥大。
只在初夏至初秋时的夜间出现在海滨,其余时间它们都会躲在靠海岸的森林里。它们强壮有力,善于攀爬,在林地中寻找果实和植物根茎。
东京(庆良间诸岛、小笠原群岛(父岛、兄岛、母岛、平岛、向岛)、九州(大分・宫崎・鹿児岛以南)、冲绳)、和歌山县一部分。
中国台湾北部亦有发现。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