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广西南宁市180公里处的宁明县驮龙镇,有一座峰峦绵延的断岩山,临江峭壁上布满了神奇的远古岩画,这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
花山崖画分布集中,横穿在桂西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明江连亘数百里的悬崖峭壁上。类似的壁画还有60多处,绘有人像3000余幅,延绵数十里,其中,宁明的花山崖画规模为最大,统称为花山崖画。
花山崖画的画面宏大,图像众多,排列密集,形成一条气势恢宏壮观的露天画廊,故被誉为"崖壁上的敦煌"。
在凹凸不平的巨大山崖上,密密麻麻地画上1800多个褚红色裸体人像和一些动物器具,其中以人像居多。经众多的学术团体考察研究,初步认为花山崖画的作画年代或是上古至中古时期,或是战国至东汉时期,或唐或宋,但仍然属于未解之谜。
令人称奇的是,经历了如此久远年代的风吹日晒雨淋,壁画颜色依然鲜艳无比,不知古人是用什么颜料画的。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耸险峻的崖壁上,这些图像是怎么画上去的?
谜一样的问题,曾吸引了无数的学者和游人去思考,至于壁画的内容,人们只能望画生义去猜想:面对这些双臂曲举,两脚半蹲的人物画像,是不是骆越民族的乐事庆典,祈求神灵消灾降福,祝愿风调雨顺、氏族兴旺和生产的丰收?
而除了有人说是巫师念念有词或部落上下痛祭亡灵的宗教祭祀外,也有人说花山崖画是狩猎或练兵习武的,在褚红色人群中,首领挎刀骑兽,众卒簇拥欢呼,铜鼓声震天,喊杀声动地,而这又像山林呼啸,风劲草低,猎犬穷追不舍的争斗场面……
还有的人说这鼓乐阵阵、轻歌曼舞、人群雀跃、欢声鼎沸的场面是欢庆丰收或庆祝胜利的欢聚,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一种从绘画向象形文字过渡转变的语言符号。
更多的是,人们面对一幅幅分处于猿猴难攀、人迹罕至、云雾缭绕的悬崖上的崖画,大家只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人们看着崖壁下滔滔奔流的江水,陡峭无隙可攀的崖画,加上它的绘制方法、绘画工具、绘画风格及在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中极为罕见的美学价值等,花山崖画又成为了目前人们解不开、猜不透的一个千古之谜。
民国期间广东灵山钦县(今广西钦州)旧影 广东旧影:20世纪80年代初的广州影像 广东旧影:1931年的广州城郊和珠江泊船景象 广东旧影:1949年解放前夕的开平和台山影像 广东旧影:民国期间的岭南佛教名寺韶关南华寺景象 广东旧影:清末的广州城总督府越秀山及郊区景象 广西旧影:20世纪70年代的南宁影像 广西旧影:20世纪40年代传教士镜头下的梧州影像 广西旧影:民国期间南宁的机构建筑及郊区农耕景象 广西旧影:20世纪60年代南宁邕江大桥的建设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