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质本洁来还洁去”,人出生时,护士为婴儿冲洗身体,让他们可以干干净净地来到这个世界。
而当人即将离世,身边的亲人也会希望他体体面面的离开,入殓师的工作正是帮助死者完成这告别的最后一步。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入殓师,王丹丹对人们有着这样一个忠告:即使是亲人也不能用手触碰遗体。
众所周知,昔日朝夕相处的亲人如今天人永隔,留下来的人会有多么悲伤。
但生者却被严肃告诫不能触碰遗体,这样严苛的规定并不是什么迷信的说法,而有着科学依据。
所谓的“故人沐浴”,顾名思义,是为逝者进行沐浴。
与生者沐浴有很大不同,除了最基本的身体清洁和洗发烘干以外。
入殓师工作难度最大的一点在于恢复逝者生前的容貌,也就是针对死者面部的整形与美容。
每当开始工作时,入殓师会按照惯例,先点燃一柱香,在一阵阵的幽香中,无论是逝者的家属还是入殓师,都会感到心神上的放松。
随后入殓师向遗体深深地鞠上一躬,表达对逝者的尊敬之情。
完成了基本礼仪步骤,入殓师会戴上手套,轻轻地触碰逝者,完成接下来的沐浴操作。
整个过程中,入殓师都不会摘下手套,这也是行业中的一个“禁忌”。
一开始,入殓师会给逝者进行头部的洗护,连头发的细节入殓师都会照顾到。
因为逝者的头发发质不同,在给逝者进行洗发的时候,入殓师会根据头发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洗发水,使逝者的头发重新变得柔顺起来。
除此之外,逝者的指甲也会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指缝之间的污垢也会被细致地清除。
最后,入殓师会为逝者化上淡妆,遮盖住惨淡的面色,让逝者因为失去血色而苍白的面容重新焕发光彩。
在一道道工序中,最为困难的莫过于为逝者修复容貌。
因为非自然事件死亡的逝者,遗体上会出现很大的创伤,皮肤受损严重。
而入殓师要在不直接触碰死者的情况下,恢复逝者的容貌,这只有技艺高超的入殓师才能完成这样精细的操作。
入殓师王丹丹就曾经为一位面容受损的孕妇完成了修复工作。
这名年轻的妇女不幸遭遇车祸,逝者的母亲曾经在女儿触目惊心的伤痕面前痛哭流涕。
昔日乖巧可爱的女儿如今竟然面目全非,这是任何一位母亲都难以接受的事实。
因此,逝者母亲找到了王丹丹,希望她能帮助爱美的女儿,漂漂亮亮地离开人世。
在王丹丹的一双巧手下,逝者进行了拼骨和缝合。
最终,当逝者母亲看到女儿恢复的容貌后都惊呆了,她看到女儿下颚骨上的小痣,回忆涌上心头,这分明就是自己曾经活生生的女儿!
像这样的一幕,在入殓师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让亲人能够安心地送她离去。
这就是入殓师这一工作最大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入殓师顶着巨大的压力,也要踏入这个行业。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词汇,也是一个公认的禁忌。
人们对于死亡总是闭口不谈,就连和死亡有关的行业,虽然薪酬较高,但总是被人们视为“晦气”,对这些从业者大家也只是“敬而远之”。
可以说,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入殓师这个职业,而没有真正去了解它存在的意义。
此前,一位经验丰富的入殓师吴津娜就曾经在网上自曝自己遇到的困境。
她在生活中饱受歧视,甚至连亲密无间的家人都因为自己的职业而产生了隔阂,这也曾经让她十分困扰。
2000年,成绩优异的吴津娜执意要报名殡葬专业,在父母的激烈反对下,毅然决然地入行。
尽管最终,在爷爷的干预下,父母还是尊重了女儿的意愿让她上大学追梦。
可当一些“特殊”的时候,吴津娜依旧能感觉到父母发自内心的介意。
有一次,吴津娜顺手将掉落在地上的贡品捡了起来,重新放在了家里布置的祭台上。
但母亲在看到这一幕后却默默地更换了贡品,这一切被吴津娜看在了眼里。
母亲没有解释缘由,但吴津娜内心明白。
母亲这是觉得自己触碰过的贡品不太吉利,不适合再用于供奉,这才偷偷调换了。
虽然能够理解母亲的做法,传统习俗在老一辈人心目中的分量十分重要。
但吴津娜依旧很是受伤,难道自己的工作就这么见不得人吗?
无独有偶,还有一些入殓师因为职业问题在相亲市场上饱受歧视。
很多人认为他们的工作太“晦气”,再高的薪水都不敢轻易接触,所以退避三舍,错失了许多良缘。
这让一些入殓师感到很是惋惜,有些入殓师戏谈自己将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一行。
事实上,在这一行里工作,入殓师确实要遵守很多禁忌。
但大部分的禁忌并不是玄怪之谈,而是众人的偏见所导致的“生活法则”。
比如说,入殓师不能随意出席其他人的喜宴。
不能说“再见”这样的有别离意味的词汇,也不能随便地和别人握手言欢等等......
这些条条框框归根结底都是众人为了不招惹“晦气”所找的借口,总的来说就是三个字“不吉利”。
改变公众的看法任重道远,所以很多入殓师也自然而然地遵守了这些条约。
但有这么一条,并不是什么玄学怪谈,它确实有一些科学的依据,那就是不能随意触碰逝者的遗体。
而且,不仅入殓师要遵守这一条规定,就连亲属都不能随意逾越这一红线。
尽管在入殓师“妙手回春”的修复技术影响下。
逝者的遗容仿佛只是睡着了一样,看起来十分安详。
但这并不能掩盖遗体上面存在着大量的有害病菌的事实。
在人体宣告死亡那一刻开始,身体的机能会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
各个器官开始衰亡,而许多免疫器官在失去了作用之后,人体内的病菌和细菌会失去能够与之抗衡的敌人,彻底在身体内“称霸”。
也就是说,人体会成为细菌天然的培养皿,是它们可以肆意生长的温床。
所以,尽管无声无息,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病菌早已布满了遗体的每一处。
当生者触碰遗体时,就很有可能感染上遗体的病菌。
抵抗力比较弱的人群,轻则可能会出现如同感冒一样轻微的症状,重则甚至有性命之忧。
因此,即使是入殓师在进行遗体修复时都需要处处小心。
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严格地进行操作,避免手套破损导致不慎感染。
不仅如此,生者自己也带有许多病菌,而逝者的遗体失去了过去的抵抗能力,也有可能影响遗体的保存。
除此之外,由于人在死亡之后,毛细血管因为失去血液的滋润会变得十分脆弱不堪。
这时候如果触碰遗体,很有可能导致遗体受到外界的挤压,因而出现毛细血管破碎的情况。
尤其是许多逝者的亲人,在经过了焦急、悲痛的心理斗争之后。
再次看到朝夕相处的逝者的遗体时,一时间都会情难自己。
难免会想要大力地拉扯逝者的手或者试图拥抱死者。
但是,这些动作都有可能对逝者的遗体造成二次伤害。
让逝者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的尸斑。这就违背了入殓师工作的初衷。
因此,为了生者的健康,也为了逝者的遗容,不去触碰逝者,是一种尊重和敬畏。
它代表了人们对逝者最朴素的情感,远远地观望、深深地凝视,足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每一个人终将面临的课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即使在生命终结后依然被温柔地对待,而入殓师正是那一丝温柔的守护者。
如今,入殓师这一职业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用双手最后一次抚慰逝者疲惫的身躯,在流言蜚语的压力下护送逝者体面地离世,他们的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