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江阴代币背后的故事揭秘

05-31

江阴代币背后的故事揭秘

来源:“江阴纪事”由江阴市档案史志馆主办

最近,币圈动静不小,吃瓜群众往往会将比特币这类数字加密货币与代币混为一谈,其实代币的历史非常悠久。

什么是“代币”?

狭义的代币是指形状及尺寸类似货币,但限制使用范围、不具通货效力的物品。代币通常需要以金钱换取,用在商店、游乐场、大众运输工具等地方,作为凭证以获得服务、换取物品等。

抛开货贝这类原始货币不谈,中国很早就产生了代币。

我们都知道,铜钱是古人最常用的货币,不过由于我们铜矿并不丰富,加上古时采矿技术限制,所以时常会发生“钱荒”,也就是铜钱不够用。宋朝虽然积极采矿铸币,熙宁年间(1068-1077)一年的铸币量就超过明朝二百多年所铸铜钱总额,但因为商业发达,铜钱还是不够用。为满足日常交易之需,许多地方只好使用一些代币。

北宋熙宁重宝

南宋初年,徽州一带的小城镇严重缺乏铜钱,人们交易都用“会子”支付。会子,即徽州民间社会发行的小额纸币。到后来,官方也开始发行会子,但由于额度较大,找零还是不方便,于是一些地方州县私自发行了纸质的“纸帖子”、竹木制成的“竹木牌”,面值为100文、50文,作为“代用币”,以便市井间小额交易。临安市民还使用一种钱牌,也是代币。

△南宋钱牌

明朝由于铜钱供应严重不足,没有铜钱行用的地区更广,代币的花样也更多。明朝官员张文曾描述:“云南专用海贝,四川贵州用茴香、花银及盐、布,江西湖广用米谷、银、布,山西陕西间用皮毛,自来钱法不通……”可以说明朝百姓被动开了历史的倒车,退回了以物易物的时代。

△明朝的部分铜钱。因铜钱不够,明朝还流通宋朝铜钱,称为旧钱。

到了清朝尤其是清末,之前的竹木牌这类代币方式又开始大行其道,江阴的众多行业开始发行竹筹,代替货币流通了相当长的时间。如江阴黄田港、北外浮桥一带的鱼市都使用竹筹。买鱼的人花钱到鱼行买一根竹筹,竹筹上刻有各家鱼行特有的标记。凭这根竹筹,买鱼的人可以到渔船上购买等值的鱼。因为可以和鱼贩讨价还价,所以一个竹筹能买多少鱼也看购鱼者的嘴上功夫。事后,鱼贩凭竹筹到相应的鱼行结账。

△旧时鱼市

江阴的农民夏收之后会将麦子挑到水面加工店,换取竹筹,以后哪天想吃面食了,拿着竹筹就可以到水面店取面粉,同样的额,也可以拿油菜籽、黄豆去油坊换取相应的竹筹,之后换取食油。另外如浴室、剧院、早饭摊、码头都发行过竹筹,甚至旧社会的赌场、斗蟋蟀都是以竹筹作为胜负筹码。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阴城内老虎灶也还使用竹筹。

△竹筹

到了民国,因战乱频仍,政府滥发纸币,江阴的一些商铺开始私下发行代币。有意思的是,东乡偏爱发行纸质代币,西乡则喜金属质代币。

△江阴市档案史志馆收藏的一些东乡纸质代币

△江阴西乡璜土镇“同丰寿”中药铺发行的一分、五分代币

△锡澄运河南闸段挖出的瓷币。网友提供。瓷币由在暹罗(今泰国的)潮汕人大规模推行

抗战爆发后,新四军东进,当时汪伪政府强制推行的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因连续滥发不断贬值,引起物价跳跃上升。民众宁愿以物易物也不要中储券,地主、奸商便囤积粮食、货物,加上日军掠夺军用物资,将民间镍、铜币几乎搜刮一空,市场上辅币短缺,严重影响商品交易,金融市场极为混乱。

△日军疯狂掠夺我国资源,就连伪满政府也只能用陶瓷来铸造硬币。

△汪伪1945年发行的中储券,光看币额也能知道基本已是废纸

1940年秋,澄西地区的三抗会经委会发行了代币券,取缔了市场上以物易物以及私人发放的代币。1941年春,苏南第二行政专员公署经委会颁发《整理与取缔代币券并组织基金保管委员会暂行办法》,整顿金融货币流通秩序。同年4月在澄锡虞地区公开发行江南商业货币券(抗币),取缔、禁用汪伪的中储券,对社会上使用的各种代币予以登记清理。抗币及代币券统一了市场的流通货币,使当时货币流通混乱和物价飞涨的势头得到遏制。

△江南商业货币券

1945年,新四军主力和抗日民主政权机构北撤,行动前将已发行的大部分抗币,用粮食、布匹和其他物资兑换回收,保护了老百姓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取消了多个地方流通券,经过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和扩大城乡交流,国家财政实现平衡,人民币币值稳定,并经受住了朝鲜战争的考验。江阴人民也一直使用人民币至今,至于代币,大概只能在游乐场看见了吧。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

宠物空运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