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友们一直心心念念:观赏石走进国家博物馆还有多远?继观赏石2019年走进国家大剧院、2020年走进上海博物馆、2021年走进李可染画院举办专题展之后,这个念想似乎不再那么遥远。
专题展回顾
先回顾一下上述三场展览。
(一)“石非石——中国生活艺术展”
“石非石——中国生活艺术展”于2019年4月8日~14日在国家大剧院展出,展期7天,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展出观赏石48件。
主办方把2014年、2017年在国家大剧院展出的“在此”和“书斋追古”两个中国生活艺术展放在一个时间轴上,此展以“中国生活艺术展系列之三”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虽然,展期不算长,展品不算多。但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艺术交流窗口,此展作为观赏石进京“登堂入室”开山之作,吸引了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故宫总策展人王亚民,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这样的嘉宾致辞,两位“博物”和“学院”代表的参与,为观赏石走进故宫博物院、中央美院办展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二)“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
2020年4月28日,上海博物馆主办的“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作为疫情后开馆的首展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序幕,展期三个月。我们从“供石展”“胡可敏捐赠”两个关键词中看见两个“第一次”:国内大型公立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供石举办专题展览,第一次以博物馆名义出版供石主题的图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专题展,是目前为止观赏石在综合性博物馆中受到的最高规格的礼遇。
此次展览展出胡可敏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文房供石70多件,包括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四大传统名石,均传为古石,保留原配或旧配座架及前人题刻铭文,人文价值和收藏价值非一般观赏石可比。
上海博物馆这样高规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为个人捐赠办专题展,也是观赏石收藏家目前为止受到的最高规格礼遇。胡可敏,何许人也?
胡可敏,旅美华人也,胡兆康之女,其父曾于1994年将珍藏的76件供石捐赠给上海南翔古猗园。受家传影响,胡可敏爱好、研究、收藏供石,出版了《从素园石谱看中国古代供石》等书,并捐赠70多件古代供石文玩,被上海博物馆收藏。
为此,上海博物馆以礼相待,举办此次专题展,并展出原有收藏中的部分供石珍品及文人画石名迹,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小方壶”石及画,也在此次展览之列(另有详述)。
(三)“石画·画石”联展
2021年9月26日,由中国观赏石协会与李可染画院携手主办的“石画·画石”联展,在李可染画院展出,展期20天。
展出的100件观赏石,石种涵盖传统名石灵璧石及反映当代审美的大化石、摩尔石、国画石等,由“红色历程”“壮美山河”两个板块组成。与常规石展相比,“石画·画石”联展的贡献在于让观赏石走进了国家级画院办展,并尝试融入名家书画和文房元素,以期提升人文价值和观赏性。“石画·画石”联展拓展了传播媒体渠道,除了传统的观赏石行业媒体外,凤凰卫视、搜狐、腾讯、爱奇艺等媒体的介入,影响力更发散。
相较于国内博物馆近年对观赏石的重视,西方对传世文人石的重视更早一些。1999年,芝加哥美术馆举办过伊恩·威尔逊(Ian Wilson)文人石收藏展览。据胡可敏《藏石纪事》所述,“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中展出的项子京铭灵璧石,即为芝加哥美术馆伊恩·威尔逊文人石收藏展中的藏品,胡可敏在此展中购得。
此外,据网络资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也收藏展示有美国理查德·罗森布鲁姆捐赠的部分中国文人石。
常设展现状
石和玉,从实用到审美,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前世今生不分离。玉器,作为收藏大类,早就以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三大价值走进博物馆,各种玉器专题常设展和临时展遍及五湖四海。而展陈于综合性博物馆的石头,大致有三类:一是以见证社会发展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为目的,如国家博物馆里的旧石器、新石器专题展陈。二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庭院赏石展陈,如故宫博物院。三是零星散落在各博物馆的观赏石,寥若晨星,有心的石友才看得见。
(一)反映历史价值的石器专题展陈
以我国最高级别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作为常设展,第一单元就是新、旧石器专题展陈区。以旧石器、新石器时期石器最为集中,偶见音乐功能的石磬。不可否认,所谓“器”,或多或少带有人工痕迹,旧石器多为打制,新石器多为磨制,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诸多传统古石,不都认可“修治”吗?只不过前者为从实用功能逐渐过渡到审美功能、祭拜功能,后者纯为审美需求而为。
(二)满足审美需求的庭院观赏石集中展陈
集中展陈庭院石的综合性博物馆,故宫是典型。除了御花园内有较多集中展陈的庭院石外,各宫室内外均有不少藏石,石种有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木化石、孔雀石等,这些藏石大多体量偏大且属不可移动文物,虽然数量不少却不便移动集中做专题,好像主人也只是意在点缀,没想到过让它们成为专题。哪怕是珍宝馆里的灵璧石,也只默默饰演配角的戏,古石的人文价值被忽略不计,这并非故宫专属,而是目前各综合性博物馆的普遍现象。
(三)散落各博物馆的观赏石零星展陈
1.“肉形石”
在综合性博物馆里,人气最旺的观赏石当属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肉形石”,据传为清宫旧藏,是不多的常设展品之一,其实“肉形石”并非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只是台湾观众曾经投票选出的最受欢迎展品之一,此后一路开挂,蜚声海内外并参加博物馆巡展。
2.“小方壶”石
重点介绍一下这件名为“小方壶”的崂山绿石,因为它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人文赏石,且藏于名门——上海博物馆,从上博的官方网站藏品介绍中得知,“小方壶”的递藏大致如下:清代画家高凤翰于乾隆年间收藏并于石上题刻“小方壶”及“丙寅秋日南阜左手制”——近世大收藏家钱镜塘藏并于底座刻款——吴湖帆于底座题刻文字——吴湖帆为此石绘图并于画中题记——石、画分别为收藏家李研吾、王一平所藏——画、石归一——王一平于1998年将“小方壶”石、画一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据王一平的儿子王时驷撰文回忆(澎湃新闻网),1998年胡可敏向父亲王一平求购“小方壶”石不得,“小方壶”石被王一平捐进了上海博物馆。2020年,“小方壶”石与胡可敏捐赠供石同台展出,虽然捐赠人不同,但殊途同归。此例再次给我们以启示:所有藏品的最好归宿就是公立博物馆,人类智慧的成果,来自于社会,又回归和服务于社会。
吴湖帆画小方壶
“小方壶”的递藏经过,是集石、铭、画为一体的典型。它是贴上了高凤翰、钱镜塘的人文标签的文物,也是蕴含了高、钱、吴的人文价值的观赏石。也因此当得起上博官网藏品介绍中给予“崂山绿石的极品,是中国目前传世的文房赏石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评价。
在中国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博物馆中,上海博物馆一直在收藏和宣传文房供石,并对捐赠者致以足够的敬意,这也是上博能吸引捐赠者和优秀藏品的原因。
展望未来,圆梦国博
近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专题展里,展出了三件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石头标本。其中两件是“科技的力量”专题展展出的自然石,一件是采集自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的岩石标本,另一件是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在格罗夫山采集的花岗质片麻岩风棱石标本,石上标注了采集时间、经纬度,并有签名。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纪念意义外,这件风棱石还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特征。还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件国博收藏的现代藏品,是国博众多展览中鲜见的自然石。
第三件是“两弹一星精神”专题展,展出采集自广西的中国第一块铀矿石标本复制品(原件藏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在重要的历史价值之外,还能感受到力与美的存在。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同专题的展览中,同时展出三件现代收藏的石头标本,实属罕见,这说明具有历史价值的石头,正走进博物专家的视野,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系列。透过历史看未来,石头将像其他藏品一样,成为综合性博物馆承载历史的记忆符号之一。
从近几年各地方政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各类特展、专题展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把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宣传当地历史文化、树立地方形象的最高级别文化会客厅。让观赏石登上国博这个大雅之堂,是赏石界的梦想并一直努力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政府、社会、个人,都要有历史担当,只要选题得当,策划有方,那么不远的将来,观赏石走进国家级博物馆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