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桂林7月19日电 (陈沿佑 杨陈)“我9岁的时候,我就找到了人生第一块化石,然后我就对化石一直就喜欢下去了”。化石爱好者白志君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1988年出生在山西省的白志君,从小便生活在阳泉市的矿区,在矿区中的矿渣里经常捡到包裹着化石的矿石,这使小小年纪的他对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白志君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一名矿工,他长大后也跟随父亲做了一名矿工,在十年的矿工生涯里,他觉得自己不是一名称职的矿工,“别人刚下班去睡觉,而我下班后经常在山上乱跑,到处看哪有化石,寻找化石。”
2019年,非科班出身的白志君凭着对化石的痴迷,获得专家认可,以特殊人才引进获批进入阳泉市国土局从事化石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
白志君介绍,古生物化石在中国真正被人们认知其实不到100年,还有许多人根本就不了解化石。有些人认为化石很常见,并不稀奇,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化石很珍贵,非常少见。但其实化石最重要的还是它本身的研究意义。
图为海百合化石 陈沿佑 摄
“像咱们古生物化石,有一个地方是很复杂的,比如说咱们知道的这一个恐龙,以前咱们恐龙是通过这个科莫多巨蜥复原的,然后恐龙还披着很多鳞甲,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发现,证明其实恐龙是带羽毛的。”白志君说道,因为地球上过去生命的一个见证,记录着咱们地球的历史,没有任何人可以穿越到过去,只能说化石是当时生命遗留下的一部分,我们见不到它真实的容貌,很多东西就是通过科学的这个逻辑,合理的一种判断,对它做了一个论证,但有可能这个过程中还是错误的,古生物化石研究就是是一个后人不断去补充完善,不断去充实它的一个过程。
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王永栋介绍,此次举办第九届化石爱好者大会,目的就是为化石爱好者提供信心和平台支撑。因为爱好者们希望有平台能够给他们与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