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尤溪记者站 陈 杰 通讯员 肖登超 文/图
眼下,正值夏茶采摘的“黄金时节”,尤溪县梅仙镇下保村九九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山上,3台采茶机作业于茶垄间,只见机器从茶树顶梢“掠过”,一行行鲜嫩的茶叶就收割完成。
“机采一天可收2000多公斤,虽然单价比不上春茶,但加工后效益不低。”九九茶叶负责人林汝晃介绍,通过调整外形、稳定口感后,加工成大宗茶一年可售出10多吨,为基地增加了收益。
尤溪作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茶叶种植面积6.28万亩,有大小茶企210多家。以往,春茶下树后,夏茶多因卖不上价钱被弃之不用。如今,夏茶却成为“抢手货”。变化为何如此之大?32岁的林汝晃,道出了他的新茶经。
升级,茶山更繁忙
基地创收与林汝晃对老茶厂的创新升级分不开。
林汝晃的父辈从1996年就在下保村种植茶叶,成立下保九九茶厂。
“小时候跟着父母管护茶山,夏茶生长旺盛,但成片被荒在山上觉得很可惜。”耳濡目染中,林汝晃从小就对茶有着特殊的感情。2012年,林汝晃从天福茶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后,在一家茶企从事品控管理工作。“通过学习,从制茶流程,到品茶、拼配研发产品、茶叶审评等各环节,不断丰富经验。”林汝晃说。
2016年,在茶行业工作学习多年后,林汝晃选择回到家乡,成立了九九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始对家里老茶厂进行改造升级。
在外的从业经历让林汝晃有了承接知名茶企订单的机会,随着合作的深入,订单慢慢增多,基地产量无法形成规模,利润较低,雇工难,成本高,茶厂存在的普遍问题慢慢凸显。
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集中发展才能集中火力。林汝晃选择整合生产源头,发展机械化生产,让产业成规模。现有自产外,他还与周边台溪乡等地的5家茶厂抱团合作。
“不仅是简单抱团,茶厂间还合作研发茶产品,制定严格的留样机制,解决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开拓市场力量分散的问题。”林汝晃说,这种经营模式也给产品供应上了把“安全锁”,如去年9月,突然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20多吨的大宗茶订单,就是通过几个合作茶厂的相互配合,顺利完成供货。
同时,机械化采茶不仅让茶山增收,也让村民多了一个创收途径。“春茶手采,夏秋机采,现在一年三季有茶可采,无需外出务工了。”下保村村民梁秀娇农闲时常到合作社采茶,现在每天采茶收入100多元。
研发,茶叶卖得俏
“我们‘尤溪绿茶’获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注册,‘尤溪红’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尤溪茶市场认可度提高了,但在全国茶叶市场影响力依然有限。尤溪茶怎样做到品质、规模兼顾?”产业化经营后,九九茶叶不仅是夏秋茶增收,一年中最珍贵的春茶茶青也保证了产量规模,这让林汝晃对尤溪茶打开市场有了更深的思考。
“以往注重春茶制成的名优茶的品质提升,然而夏秋茶通过研发也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林汝晃结合基地种植福云六号及梅占等乌龙茶优势品种,充分利用自己的研发优势,“不管哪个季节产出的茶,制成的每款茶都是根据成本、市场,制定最佳茶叶拼配方案,达到产品香度、口感的平衡。”林汝晃说,通过研发,自己还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制茶,这对品质要求更加严苛。慢慢地,合作社的企业定制订单也逐渐增多。
贴心服务也是赢得客户的秘诀。今年4月,合作社接到一个上海订单,当感受到客户对不同批次产品存在疑虑时,林汝晃每次发货前都耐心重新寄样,一款茶前后打样了8次,“反复打样增加了成本,但赢得了客户的长期合作。”林汝晃说,不少来自上海、安徽等省外茶企都是通过寄样形式达成了长期合作。
除了下保村的茶厂外,位于尤溪县闽中茶城的商铺成了合作社对外交流的窗口。“同行常常找我交流、鉴茶。”凭借丰富的评茶经验,2018年,林汝晃被推荐成为尤溪县茶叶协会副秘书长。
努力“耕耘”创佳绩,合作社去年实现年产值300多万元。眼下,林汝晃创建了注册自主品牌“闽中翠”,合作社的茶产品也不断获得肯定,先后荣获2017年第七届天福杯海峡两岸名茶邀请赛红茶组第一名;2019年尤溪县名优茶评鉴会绿茶金奖,2020年评鉴会红茶金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