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鸠坑茶的秘密:老鸠坑的深度解读

04-18

鸠坑茶的秘密:老鸠坑的深度解读

鸠坑茶之古今

鸠坑茶产销,始源于东汉(公元25—220年),盛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清。唐代时,淳安为全国贡茶地区,而睦州鸠坑茶已列为唐代皇家的奇乡特产供奉朝廷。据陆羽《茶经》(758前后)记载,睦州产茶于桐庐山谷中。桐庐郡古属睦州,辖今桐庐、建德、淳安三县地,说明鸠坑茶产地就在淳安。唐朝李肇《国史补》(825年前后)记录了当时主要贡茶有十四品目,其中三品为浙江产制,即湖州顾紫笋茶、婺州东白茶、睦州鸠坑茶。在卷下,“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睦州之鸠坑极妙。”《新唐书》(地理志)载:“贡茶之道,有江南道。湖州吴兴郡,睦州新定郡。”

五代十国时期,唐代的烹茶饮之风继续延续。据蜀.毛文锡《茶谱》(935年前后)载:“鸠坑,在黄光潭对涧,二坑分绕,鸠坑岭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鸠坑茶经过长期的精细制作,已具备清脆香溢,精茗藴郁的品质与风格,享誉朝野。而用独特蒸制技法生产的蒸青类片茶、小团茶和研膏茶,更为宫廷称道。在此基础上,又独辟蹊径创制了淳安大方茶。清陆廷灿《续茶经》引《旧五代史》就有记载:“后梁乾化五年十二月,两浙进大方茶二万觔。”

宋代是茶叶的繁荣时期,产茶、制茶技术日益精湛,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加,鸠坑团茶就是其中的珍品。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987前后)载:“江南东道……睦州土产鸠坑团茶。”虽说,宋朝时淳安罢贡,但仍是重要的名茶产地。特别是皇帝倡导,群臣趋奉,官府推行,茶区遵办,茶叶影响甚广,对鸠坑茶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时期,鸠坑几乎每个山头茶树锦簇、翠拥云岗,茶乡呈现“两前采尽山青,竞唱山歌来采茶”的欢腾盛况,尽显丰盈之美。“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北宋文学大家范仲淹的《鸠坑茶》更像一幅清新大气的印象画,再现了鸠坑古耕茶园的旖旎风光。

元代,鸠坑茶发展平稳,制茶技术基本上是沿袭宋代后期的工艺。

明朝是历史上制茶和茶类有较大发展的时期,新的名茶不断崛起,茶叶品目丰富多彩,作为名茶的鸠坑茶更是“匹马入茶庄,茶香满路旁。”明代首辅淳安人商辂(1414—1486),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平生嗜茶,尤其喜欢本土茶。朝中数十年唯求家乡鸠坑茶种的素茶,在他所著的《蔗山笔尘》中载“……家人常用陈黑坏(坏通坯)茶泼(泼—泡,引,唤老婢泼出一盏热腾腾的茶,将托盘托将出来。——《警世通言》)之,皆之芳香。”又据《淳安富春严氏家谱》考证,承徽公派世系考(鸠坑源严氏徽公一脉)载,“伦公与世系考(二十二世),宣德年间(1426—1435)……宇信,公不忍弃先人旧址,环顾内十里名锅潭,有茶庄,颇可安居,因筑室。”固此,鸠源产茶规模可见一斑。明嘉靖《淳安县志》(1524)上也有“茶,旧产鸠坑者佳”的记载,并说:“鸠坑源,在县西七十五里,其地产茶,以其水蒸之,香味倍加。”明王象晋《群芳谱》(1621)称:“睦州鸠坑,……茶之极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有“睦州之鸠坑”列为唐代“吴越茶”的名茶记载。

清未鸠坑茶与屯绿拼配,大量出口,花色品种有珍眉、熙春、松罗、秀眉等,深受国际市场欢迎,1936年达到历史最高销量2000多担。鸠坑对岸的威坪镇已成为淳安、遂安、开化、安徽歙县四县茶叶集散地,据载,当时制茶工人过数千,产茶1.2万多箱,销外洋统称“遂绿”。

民国初,受西方国家的贸易垄断,茶叶外销急剧下降。为振兴华茶,誉为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不顾当时极差的交通条件于1933年碾转来淳,亲赴茶乡鸠坑指导组建茶叶合作社,提倡集体栽制和科学制茶,一度带动了浙江省的茶叶贸易。

抗日战争爆发后,茶叶生产严遭摧残。外销疲滞,茶价低贱,茶农为求生计,到处毁茶种粮,当时茶区流传一首民谣:“一担茶叶一担盐,茶农生活苦黄连,蓑衣当棉袄,辣椒当盐炒,葫芦充肚饥,松明当灯照。”真实反映了当时茶农的凄惨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鸠坑茶重获新生。50年代初中期,党和政府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扶持茶叶生产。通过发放贫农互助基金,调整提高茶价,开辟新茶园,改进制茶工艺等举措,使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1949年,茶叶收购量只有32.65吨,1957年达到79.05吨。8年中,茶叶增产46.4吨,增加了142%,这是鸠坑茶历史上品质最优良、产量最正常的时期。

1958~1962年,茶叶生产上出现瞎指挥、高指标的浮夸风,错误提出“秋茶超春茶”、“四季采茶”,对秋茶采取“剃光头、脱裤子、剥老衣”的掠夺式生产,伤害了茶树生机,导致茶园荒芜。加上三年自然灾害,茶农为解决吃饭问题,毁茶种粮现象再次发生,茶叶产量倒退到建国初期水平。

1959年,“鸠坑大叶种”被列为全国十大茶树良种之一。大量收购茶籽和茶苗,运往原苏联、马里、几内亚、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国。

1961年千岛湖鸠坑茶初制技术资料经国家选送,在越南科技展览会上展出。鸠坑公社社长管国高随副县长方余清赴北京参加全国茶叶会议。

1963~1965年,国家对茶叶实行奖励政策,合理调整茶区粮食购销政策,茶区“元气”逐渐恢复,茶叶生产重新复苏。

1966~1976年,茶叶生产徘徊阶段。

1977~1982年,茶叶收购开始实行“超基数部分,财税部门减税,经营部门让利”,茶农的积极性被调动,掀起建高标准新茶园,改造低产茶园的热潮。1978年,淳安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鸠坑乡成为全县重点产茶乡。

20世纪80年代,鸠坑茶重创辉煌。1983年7月,应县政府邀请,庄晚芳、胡坪、童启庆等6位省市茶叶专家教授来鸠坑考察茶园和茶树品种。同年7月,浙江省农业厅在威坪召开鸠坑种提纯复壮会议;同年8月,省农业厅拨给2000元鸠坑良种提纯复壮补助经费。1984年省农业厅茶叶专家又亲临鸠坑乡,具体指导鸠坑良种提纯复壮技术。1984年5月,浙江省名茶评比及茶叶生产会议在千岛湖召开,“鸠坑毛尖”在评比中得分第一,列为1类名茶。同年10月,鸠坑茶树良种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一级茶树良种,编号为“华茶23号”。1986年,“鸠坑毛尖”被省农业厅授予浙江省名茶证书,列为省级名茶;同年,参加商业部名茶评比,被评为全国名茶;同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5月,省第二次斗茶会,“鸠坑毛尖”又获优秀名茶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鸠坑茶调整了茶类结构,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大宗茶”转向“名优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茶叶加工的优化改造也开始实施,逐步从手工到机械,从分散加工到茶厂专业化加工的跨越式传变。同时,以鸠坑茶种芽叶为原料创制而成的千岛玉叶、清溪玉芽、千岛龙须、千岛金桂、睦州云雾、千岛风眉、千岛银针、鸠坑雀舌等一系列名茶问世,进一步树立了鸠坑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形象,扩大了鸠坑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998年淳安县政府命名首批农业龙头企业,鸠坑乡茶厂名列其中。

这个时期,鸠坑茶生产提出了“三个转化”的发展思路(即迟生品种向早生优质品种转化,大路茶向名优茶转化,生产围绕市场转化),在大力引进早生茶良种,多产名优茶的同时,保护好“鸠坑毛尖”等传统名茶采制工艺,并按鸠坑茶种特性开发出“千岛银针”等名茶品种。2002年“鸠坑毛尖”再获“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2003年鸠坑茶种乘神舟五号遨游太空,名扬海内外。2004年鸠坑贡茶在山东国际博览会中获得金奖称号。2005年被淳安县政府授予县级优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鸠坑毛尖产品被授予县级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万岁岭”商标被认定为淳安县知名商标。2003至2006年期间,鸠坑毛尖相继在山东、上海、北京国际茶文化节上获“优质”称号。2013年以来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屡获金奖。

随着时代的脚步,鸠坑茶始终保持着产销两旺的势头,鸠坑茶乡茶叶种植面积达5600余亩,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趋向越来越合理,鸠坑早(鸠20),鸠16等早中晚品种有了一定规模。茶园面貌日新月异,2016年,鸠坑茶乡列入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有机茶叶小镇”创建乡镇。鸠坑茶市场拓展稳步推进,鸠坑茶的健康持续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鸠坑茶的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光明通畅。

鸠坑地处淳安西部,白际山东麓,浙皖交界之处。西北与安徽歙县的巨川、璜蔚两乡接壤,西南与本县梓桐镇相连,东北面是千岛湖,隔湖与威坪镇相望。鸠坑源深16公里,宽不足3公里,总面积约46平方公里。

鸠坑乡属浙西丘陵的一部分。古生界前,是江南古陆浅海盆地的边缘,海相和浅海相沉积层发育而成。中生界燕山运动晚期,全部隆起,受差异性升降和长期外力侵蚀作用,形成了构造侵蚀型低山丘陵地貌。新安江水库形成后,海拨108米以下的溪谷、低丘被淹没,低山地貌更加突出。受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境内山岭连绵,峰峦起伏,溪坑分绕,是一个典型的低山狭谷地形。虽然溪谷窄、水流急,两岸鲜有冲积物淤积的平地。但林竹茂密,风景秀丽。源头“太白石”、“天堂山”瀑布,高70多米,飞流直下,颇为壮观;大小两源,九转回肠,山水纠曲,峰回路转,堪称鸠源“小三峡”;源口新安江上的“黄光潭”,寒碧澄澈,云影徘徊,上有礁石星罗隐伏的“梅花险滩”,下有江水翻腾,雾气滚滚的“滚滩”。

白际山南起白沙关(即五岭),北至新安江畔的火字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载:“脉从婺源五岭来,东联歙县危峰,方吴、查木诸岭,界及浙江淳安、开化境”。鸠坑位于白际山东麓,境内30多座山峰、山岭,海拨均在700—1000米之间。白际山是一座神奇的“茶山”,它的两侧云集着4个国家级茶树良种(鸠坑种、黄山种、祁门种和上梅州种),又是中国绿茶的“金三角”(屯绿,遂绿和婺绿)。

鸠坑雄距浙西边陲,控淳歙之肘腋,扼浙皖之咽喉,历来是古睦州和徽州的水陆交通要冲。新安江发源于安徽与江西交界的环玉山脉率山主峰—六股尖东坡,流径皖南和浙西,是淳安人民的母亲河。它在为古徽州的“祁红”、“屯缘”、“徽墨”、“宣纸” 等特产贸易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孕育出了以茶文化为重要内涵的“新安文化”。其中,徽商与文人对鸠坑茶的极力推崇,更造就了它的声名远扬。

鸠坑茶以芽叶肥壮,香高味醇,经久耐泡等优异品质而成为历史上的贡茶,这与“鸠坑种”的优良性状是分不开的,而“鸠坑种”优良性状化的形成和进化,又与鸠坑源的自然环境、土壤和山间小气候密切相关。

独特的山间小气候

淳安县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263天,很适应茶树的生长。新安江水库形成以后,水库的水体效应,使淳安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的气候更为优越。白际山横卧浙皖边境,春、夏季是季风雨的锋雨面,年降水量达1600毫米,比全县年平均降水量高出1—2成,入春以后,气温逐渐升高,降水亦逐步增加,这种雨热同步气候,能充分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能使春茶优质高产。冬季的白际山又能阻滞西北寒流的直扫,光温互补,严寒的机率少,形成了独特的冬暖夏凉的山间小气候。

鸠坑茶产地塘坪山,鸠岭山、顶谷坪、阳昌坪、四季坪、天堂都在白际山的二级阶地上,海拨500米左右。那里坡度平缓,植被茂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终日云雾飘绕,太阳光透过云层,大部分紫外光被吸收,形成的漫射光(蓝紫光),特别有利于茶树生长和茶树内部物质的转化。“鸠坑种”的原产地就在白际山东麓的二级阶地上,历史有名的贡茶“顶谷茶”(睦州贡鸠坑茶)和现代人们争相购买富有兰香的“谷雨茶”(高山云雾茶)都生产在这二级阶地上。

适茶的茶园土壤

鸠坑源水田、平地少,极大部分茶园都分布在山坡上。“春山半是茶”是鸠坑茶园的真实写照。

鸠坑的茶园土壤多为黄红泥土,质地重壤。因含半风化的片、砾石较多,土壤的通透性良好。

土壤PH值在4.5—6.5之间,为酸性和微酸性(高山茶园土壤均为酸性),适应于茶树生长。

坡地土层较浅薄。但由于鸠坑茶农长期地修建地磅、挑地头,建梯地,大部分茶园土壤的表土层有15—20厘米,心土层30—50厘米,由于底土层多为半风化的母岩,茶树根系能深扎到1米以下,保证茶树根深叶茂。

鸠坑茶园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较高。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化验分析资料表明,鸠坑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2.5—4.0%之间,平均为3.68%全氮含量在0.15—0.25%之间,平均为0.22%,比全县山、旱地土壤平均含量高出20—30%;尤其是速效磷的含量达26.5PPM,是全县山、旱地土壤的三倍,速效钾的含量中等,为119PPM,与全县山、旱地土壤平均值持平。

由于茶叶是鸠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对茶园培管十分重视,养成了“七挖金、八挖银”,套种豆科绿肥和割草铺园等优良传统,这不仅增加土壤有机质,也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品质,碳氮比低,胡富比高,同时也促进了土壤中速效磷、钾的释放,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优质的山涧泉水

水为茶之母,无水则无茶,水与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不仅茶树生长中不可缺水,茶色、茶香、茶味都要通过水来体现。《翰墨全书》中记载:“鸠坑,在黄光潭对涧,二坑分绕,鸠坑岭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明嘉靖《淳安县志》中也有记载:“鸠坑源,在县西七十五里,其地产茶,以其水蒸之,香味倍加”,说明鸠坑不仅茶好,水也好。

白际山隆起后,其外露地层多为前震旦纪的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地表水渗透后流出的山涧泉水,不仅清澈透明、无异味,而且近中性,矿物质含量适中,以其水沏泡鸠坑茶,不仅香色俱臻,而且回味甘甜。

通讯员 | 王恒堂

吉娃娃狗能长多大

八哥鸟叫声怎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