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化石,这些古老的石头,承载着地球漫长历史的记忆,是生命在远古时代的见证。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真假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那么清晰。有人在博物馆里疑惑着展示的化石是否真实,而有些人则在野外捡到了看似珍贵的化石,却未必真实。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究竟哪些是真正的化石,哪些又是伪装成化石的"真·假化石"。
真化石里都有谁?
化石,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记录着古代生命的存在。
它们分为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三大类。实体化石又可细分为硬体保存、软体保存和模铸化石。
硬体保存,通常是我们最常见的化石,如生物的骨骼化石和植物化石。这些坚硬的结构在漫长的岁月中保存了下来,成为远古生物的化石见证。
然而,有一类实体化石却与硬邦邦的石头不同,它们保存了古代生物的软组织,比如琥珀中的昆虫和西伯利亚冻土中的猛犸象。这些被称为软体保存的实体化石,宛如穿越时光的窗户,让我们一窥古代生命的真实面貌。
还有一种模铸化石,它们也是坚硬的石头,但并未保存古生物的实际结构,只留下了生物的印痕。这些印痕如同化石的谜题,需要我们用想象力还原古代的场景。
遗迹化石,是古代生命的"足迹"。最典型的就是足迹化石,记录了古代动物漫步过的痕迹。此外,蛋化石、粪便化石、生物洞穴和钻孔化石也属于遗迹化石,它们是生命在地球上留下的故事的碎片。
最后是化学化石,这些是古代生命的有机残留物,包括古DNA、古蛋白质、煤和石油等。
它们可能没有外表的华丽,但蕴含着无数古代生物的基因密码。
博物馆里的化石真的是真化石吗?
在博物馆中,我们常常看到两种类型的化石展品,一种是被压平的石板,另一种是立体的动物骨骼化石。这种立体的化石标本被称为装架化石或装架标本。
这两种状态的化石展示方式与化石的埋藏条件有关。如果古生物保存在细腻的沉积物中,在经历成岩作用后,化石看起来就像一块平板石头。然而,如果埋藏古生物的沉积物较粗,经过成岩作用后,化石会比较立体,这种情况下通常能够制成装架化石。
此外,古生物的体型和骨骼是否及时被矿物填充也影响了化石的形态。
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装架化石时,它们通常是经过修复的,破碎的骨骼被黏合,缺失的部分用石膏、纸浆或塑料补全,以还原古代生物的完整形态。简单来说,博物馆里的装架化石一般都是真化石。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博物馆展示的古生物骨架模型并不包含真正的化石。这些模型的钢架通常隐藏在骨骼模型的内部,以提供支撑,而真正的骨骼化石没有被用于制作这些模型。
不是真化石,是真·假化石
然而,在野外,有一些构造或岩石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化石,它们的成因与生物无关,被统称为假化石。
其中,树枝石是最典型的代表,它在表面呈现出植物的印痕,但实际上并不是植物遗体,而是地下水流入岩石后溶解了铁、锰等矿物质,再沉淀在岩石表层所形成的。
燧石结核,又称为球状风化的岩石和姜结石,都是由地质过程形成的矿物,与古代生物无关,但因其特殊的形态,常被误认为是真化石。
结语:
化石是地球上古老历史的见证者,是古代生命的
宝库,同时也是古生物学家的窗口,让我们可以窥探遥远的过去。在这个充满真假之辨的领域,我们需要保持警觉,以便更好地辨别真正的化石和那些"真·假化石"。
虽然对于专家来说,区分化石的真伪可能相对容易,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尤其是缺乏相关知识的人,常常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人造的是假的,而自然形成的就是真的。这个误区导致许多人在野外捡到假化石后,错误地认为它们是珍贵的真化石。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戏称这些矿物和岩石为"真·假化石"。
让我想起一则有趣的故事,当年傅斯年和郑振铎担任同一研究所的所长,傅斯年是正所长,称为"正·傅所长",而郑振铎则是副所长,被戏称为"副·郑所长",这个谐音的巧合也让人忍俊不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假化石:
树枝石:树枝石在表面呈现出低等植物的印痕,但实际上并不是植物遗体。它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流入岩石的裂隙,溶解了铁、锰等矿物质,然后在岩石表层沉淀,形成了看似植物的结构。
燧石结核:燧石结核是一种硅质岩石,常常呈现出结核状、条带状或透镜状。它们通常存在于碳酸盐地层中,如灰岩和白云岩。因为常见于沉积岩中,一些形态特殊的燧石结核也会被误认为是真化石。
球状风化的岩石:球状风化是一种岩石破碎的现象,常见于花岗岩、玄武岩和砂岩等岩石。这种现象导致岩石的表面逐渐圆化,看起来像石蛋破裂的痕迹。有时球状风化的碎屑物质被剥离后,残留的球形岩块被误认为是蛋化石。
姜结石:姜结石,又称姜石,是粘土质地层中的钙质黄土结核,仅因形态类似生姜而得名。它的形成是由于岩石风化矿物质运移过程中,不溶于水的钙质矿物受水淋溶在地下,然后在地层中富集而成。一些形态特殊的姜结石也会被误认为是古生物的化石。
除了以上列举的例子外,还有一些更加奇特的假化石,它们总能让人眼前一亮,提醒我们要保持谨慎。
最终,我们需要明白,真正的化石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们是古代生命的见证,承载着亿万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