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东阳木雕:中国最杰出的木雕艺术之一

06-30

东阳木雕:中国最杰出的木雕艺术之一

东阳市是“世界木雕之都”

东阳木雕是浙江三雕之魁


中国四大木雕之首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灵动天下


现在在故宫中展出的乾隆宝座是东阳木雕大师黄小明及其团队按沈阳故宫式样原样复制的。摄影∣黄小明



黄小明大师工作室一角,这里陈列有很多他的木雕作品。摄影∣刘乾坤


历史上,故宫的很多木雕工艺,也来自东阳工匠之手。东阳地方史书上记载,1736-1795年间,先后有400多名东阳木雕艺人应召前往北京,为皇宫紫禁城雕制皇家所用的龙椅、宫灯和装饰摆件。

200多年前,国内众多顶尖级的木雕艺人曾来到北京,他们为皇极殿雕制了一把龙椅。皇极殿是亁隆皇帝退位之后办公的地方,太上皇的宝座一定得气派而精致。


这群木雕艺人经过仔细的构思,选料,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一件金碧辉煌的作品:前三排、左右各一排,共五部阶梯,栏杆有精美雕饰的基座,蟠龙座椅,背后是金光闪闪透雕的屏风,单是浮雕的龙就达九百多条,精美绝伦。


这件宝物一直在北京故宫存放、展览,上个世纪60年代被送到沈阳故宫博物院后,就再也没有回到北京。到了2002年,故宫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缮行动,皇极殿没有亁隆宝座可不成,于是再度在全国征集木雕大师,经过层层比选,最后浙江新东阳木雕有限公司的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先生担当此项重任


他为了这件作品的复制工作,带着技术工人先后三次亲历沈阳故宫,测量、绘图、感受,直到胸有成竹才开始在泥模上试雕,再在杂木上雕,最后才在珍贵木材上雕制成品,耗工5000余个。2007年 6月,原样复制沈阳故宫博物院的亁隆宝座(皇极殿蟠龙宝座)雕制完成,启运北京,这件事成为当年国内一件比较重要的新闻事件,是东阳木业界为之兴奋的一件大事。


历时三年的研究、制作,现在已经完美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乾隆宝座。摄影∣黄小明



走进东阳,不少人都推荐我们去看卢宅,当地人自豪地说:“北有故宫,南有卢宅”。抵达卢宅时,天上飘着细雨,进入卢宅的卵石道路闪着晶亮的光,这样的石径透出幽远的古意。卢宅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始建于明景泰丙子年(1456年)代,完工于天顺壬午年(1462年),九进厅堂,大小房舍150余间,肃雍堂是其代表殿堂。肃雍堂的雕刻内容很丰富,既有翎毛走兽,也有奇花异草,还有山水人物。在琴枋上刻有历史故事《渭水河》,画面的雕刻技法动用了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圆雕等,刀功娴熟灵动,生动逼真,彰显了非同一般的木雕技艺。



卢宅的大门和正堂一角。摄影∣宋海风


卢宅正堂,雕工精美,构思精巧。摄影∣刘乾坤


史家庄花厅有江南第一花厅之说,地处东阳市巍山镇东方红,相对偏远,我们费了不少周折找到地点,也只能在外面观看,直到电话从市里一层层打到村上,管花厅钥匙的村民才打开了院门。这里没有对外开放,静静地躺在杂乱的各色民居之中,犹如藏于砾石丛中的宝石,静待人来观赏和发现。花厅的面积不大,整个花厅为砖木结构,粉墙飞檐近似徽派的建筑,其特点是门窗与牛腿(建筑学上称为撑拱,有南牛腿北马腿的俗称)雕饰精美,梁柱满雕花,牛腿采用了透雕、深浮雕,图案均为传统的带有教育意义的戏曲故事。在正堂两边侧门的门楣上,用毛笔分别书写着“锄经”“种德”四个大字,极有耕读传家的意味。这座宅院的木雕为东阳木雕名家卢连水所作,堪称民国时期东阳木雕与建筑结合的代表


雕饰繁复,密而不乱的史家花厅。摄影∣刘乾坤


相对于史家花厅的静寂与完好,鼎丰堂则相对零乱,原本种植名贵花木的天井,被今人种上了一些时令蔬菜,我们到达的时候,一位妇女正在采摘蔬菜,一位大爷则在水龙头下清洗,看来是在准备今天的午餐。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并不诧异,似乎早已习惯了外人的探访。虽然外界对这处建筑并不知情,但在东阳木雕行业却是无人不知,因为不少东阳木雕艺人时不时会来此间观摩学习传统的木雕技艺。

这座院落建成于民国年间,主持修建与雕刻的是有“木雕皇帝”美誉的杜云松,杜老曾经参加过清末故宫的木雕制作。杜老一生勤于钻研,游历丰富,涉猎于文学、美术等领域,他的木雕构思精巧,刀法精细,变化多端,能当面雕刻真人。

最后,他将传统的木雕法与中国画艺术巧妙地融在一起,在原有“雕花体”的基础上创造了“画工体”,被同行称为“东阳木雕革新派的开山祖”


这几处院落称得上是东阳木雕装饰雕刻的精品,东阳木雕之所以被大家认定为中国木雕之首,其特点在于布局精巧,在整个建筑设计与雕刻工艺上,在明代就形成了不同的装饰技艺,这些布局与工艺能适应宅、祠、堂、厅、寺、庙、坊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形制上





东阳木雕在今天,已是走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漂洋过海,可谓是中国传统工艺中传播最为广阔的手艺之一。为什么东阳有这样深厚的传统工艺呢?为什么又不出现在义乌、宁波抑或更有文化气息的绍兴或者上虞等地呢?


东阳自古以来有“百工之乡”的美誉,这里盛产各种工匠,以匠为名的有木匠、泥水匠、石匠等25种,以工为名的有染工、漆工、雕刻工等46种。

为何东阳如此盛产工匠呢,可能与其地理有关,一是这里地处浙闽通道,交通发达,利于外出务工挣钱养家;二是这里人多地少,加之旱涝严重,务劳为生很艰难,人们纷纷选择学习一门技艺求得生存。

在漫长的历史上,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工匠文化,也就催生了不同的产业,至今,木雕产业为最


到了清代,东阳木雕最为辉煌,在东阳市,现存的有木雕装饰的清代建筑就有160多处,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再者,历史上的东阳嫁娶,陪嫁礼品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木雕家具。在东阳,有“十里红妆”之说,大户人家的嫁妆出行长达十里,用雕花的花轿抬送新娘。


我正在打听东阳木雕在不同领域的运用,时下正在研究石刻造像艺术的萧易先生给我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他说西藏涌泉唐卡是用木雕方法来表现的唐卡内容,而且就是请的东阳工匠雕制。一个是雪域高雪独有的绘画艺术,闻名于世,而另一个是中国东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木雕,这二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随即我订购了《西藏涌泉木刻浮雕唐卡》一书,在第二篇序言中了解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童永全先生是闻名西南的佛像雕塑大师,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他的重心转到了木雕唐卡上来,这篇由黄春和先生写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据童先生介绍,他的木雕唐卡主要出自浙江东阳木雕匠人之手,东阳地区以木雕闻名世界,木雕匠人技术全面,特别是对于具有汉地风格的德格版画构图与内容,东阳木雕匠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因为他们对于人物和山水、花草、树木等景物的表现最为擅长。因此可以说,木雕唐卡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成就,东阳匠人的加入起到了关键性的巨大作用。”


纵观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木雕作品,东阳木雕一直在艺术构思上寻求变化。从传统的图案画稿学习入手,到最后百花齐放,可谓中国手工艺中少见的门类。为此,我们再度寻访这些当代东阳木雕大师。在木雕艺人金天洪的引荐下,我们走近了一个个大师,面对面感受东阳木雕的神韵。


在浙江新东阳木雕有限公司,我们见到了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先生,黄小明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校,现为上海复旦大学EMBA硕士,既有传统木雕的基础,又有系统的美学素养。他说,东阳木雕的特点是无所不雕,从传统的戏曲故事,到当代的都市题材,从鸟兽鱼虫,到各民族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浮现在木材之上。



黄小明工作室陈列的乾隆宝座。摄影∣刘乾坤


黄小明大胆创新的木雕作品:“宝月金荷”。摄影∣刘乾坤



在他的工作室,我们见到了他复制的蟠龙宝座,可能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也可能是为了纪念,蟠龙宝座有两件,一件在今天故宫供游人参观,一件存于黄小明工作室。在他的工作室,我们见到了速写作品风格的木雕,也看到藏族姑娘题材的木雕,风格多样,最后见到了他新近创作的“宝月金荷”木雕作品,迥然于曾经所见的其它木雕作品——缸体如同实物是立体的,画稿是传统的,荷花与荷叶完全运用雕塑语言,并且用金萡镶贴,工艺采用了浮雕、深雕、圆雕和竹丝镶嵌等多种手法,这件作品无论在形式还是创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他的作品有一种跨界与混搭,有大胆的突破与创新,还有点木雕艺术界中的当代艺术范儿。


我惊异于这些风格的变化,询问黄先生为何以新东阳木雕命名他的工作室。他说,继承传统是“往后靠”,这是根,关注现实是“往前走”。任何艺术都需要创新,需要学习,需要综合的文化素养。一味作古,只会损失创新精神,传统工艺结合新的思想与审美,创造与时代同行的木雕风格,所以我就选取了新东阳木雕作为符号,希望能成为未来东阳木雕的一种流派或者是一种风格。


他的话有着沉着的自信,在采访中,我很关注这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履历,我以为一个人的履历与他的成就有很大的关系。黄小明坦然地介绍了自己的成名经历。16岁学习木雕,先雕梅兰竹菊,这一点和学习传统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传统中国画也是以这四种植物入手,练习线条与构图,了解国画布局的疏密关系,而木雕,只不过承载的介质发生了变化——以木为纸,以刀为笔,所雕刻的题材与传统的国画极为相似,甚至在门类上也大抵相同,分为花鸟、山水、人物等,每每问及东阳木雕师傅所雕门类,最为自豪的莫过于人物。

在学习了几年传统木雕之后,开始学习绘画,最后考进了浙江美术学校,三年的专业学习除了给他一些理论的知识之外,还让黄小明明白了艺术的真谛在于不断创新。这也成了他的经营理念和创作思想。


虽然时间仓促,我们还是非常有幸采访到了当代中国木雕界的泰斗级人物、亚太地区手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先生和冯文土先生,他们精深的传统木雕功底让人叹服。



陆光正大师工作室里,满壁的白描底稿。摄影∣刘乾坤



构思画稿是东阳木雕艺术的核心,从学艺开始,就需要扎实的白描功底。在陆老师的工作室我们见到了满墙的白描手稿,陆老师一边检查一边自语,可惜了,弟子们给画坏了。原来,陆大师起好稿之后,再让弟子们在他的底稿上摹画,弟子们画功参差不齐,难免会出现差错。不过,正是这样不保守的传授技艺,东阳的木雕艺人才会代代辈有人才出。


与陆光正同出一厂的冯文土先生是开创雕刻古画的创新先河,吴道子《87神仙卷》木雕作品是冯文土先生的代表作。吴道子以擅画衣纹、人物著称,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师,要用木雕来再现原作的神韵,雕工之细,难度极大,在当年无人尝试过,冯先生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创作木雕古画。他的这一尝试得到了故宫博物院的支持,故宫博物院为他提供了数百件古画画稿,冯老师说,要雕出古画的神韵很难,他不断地琢磨,最后达到了用木雕再创作的高度,其木雕的古画形神皆备,让人叹为观止。


在言及当代创新的话题上,冯文土先生带我们参观了他的树皮雕作品,这是历史上没有的雕刻创意与手法,这一手法源于传统的自形雕,也就是利用材质的天然造型进行创作,树皮雕则保留了木材表皮,利用树皮的疤瘤及色泽形态,以形取意,因势造形,意趣天成,这一雕刻的代表作便是冯文土先生的《树皮少女》。

另外,近些年,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不断创新,有多层叠雕,有火烧板木雕艺(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经彬首创,并持有专利)、仿古木雕、彩木叠雕和书简式木雕等。历史在传承,工艺在创新,东阳木雕这一传统手工艺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支生力军


一个数据让我感到震惊,他说东阳木雕行业的产值,他们行业协会只能统计到东阳市的数据,2012年的产值超过了100亿,如果加上在各地发展的东阳木雕企业与作坊,产值超过1000亿。一个木雕行业的产值潜能这么大,说明市场庞大。在东阳市,专职从事木雕的技术工人有30000多人,木雕工作室和作坊有3000多家,还有1700多家企业,这样的传统手工业集群在国内实属罕见。


金天洪师傅也说,他的好多师兄弟都在外省创业,有的在云南,有的在广东,成都还有一位很成功的木雕大师马锦胜。我们决定到成都拜访他的师兄,而此时临近春节,远在成都发展的师兄回来了。这位远在西南发展的东阳木雕师傅,现在已经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了。每年春节,散落各地的东阳木雕群体陆续回乡,在春节期间,同门师兄要相约拜会恩师。这种代代相传的手艺,经由这种尊师的习俗串联着师门之情、兄弟之谊


有一年,我随马锦胜去到东阳,在春节,见证了诸多师兄弟一起给师傅拜年的欢聚。摄影∣刘乾坤



正在雕刻“清明上河图”的金天洪师傅,他面前摆着十余把刻刀,都是特制的工具。摄影∣刘乾坤



中国木雕大师马锦胜的代表作之一。摄影∣宋海风



马锦胜正在成都的工作室里作画,他师从国画名家谭昌镕学习中国画多年,在绘画上也颇有心得。摄影∣刘乾坤


马锦胜18岁便到成都寻求发展,20多年的岁月让这位浙江籍工艺美术大师成了四川人,流利的四川话,对川菜情有独钟,喜好喝茶。他回家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他师兄金天洪的“管它木雕坊”。原来,马锦胜这几年精心构思了一件作品“老成都”,在东阳,很多的作坊都在雕刻传统名画“清明上河图”,没有题材创新,由于受到天府之国温润的浸淫,马锦胜成了成都文化人,由其牵头创意与名画家讨论画稿,又与师兄合作把长达18米的老成都画卷,用木雕艺术重现古时成都的繁华与休闲。他计划用三段上等金丝楠木雕刻,金天洪正在雕制第一段。这是一段长6米的金丝楠木,在圆木的材质上,马锦胜大胆地采用了深浮雕与圆雕,画面中的人物多为立体,有一种雕塑效果,场面宏大。当问及为何不在成都制作而要不惜花费大量资金运到东阳雕刻时,马锦胜说,真正了得的木雕师傅还是在东阳,成都只能制作一些中小型的雕件,像这种耗时耗力的精品,必须运回东阳来雕。



木雕“老成都”大量运用了圆雕、高浮雕手法,再现了昔日成都的繁华胜景。这件长达6米多的木雕作品,荣获了2014年中国木雕金奖。摄影∣刘乾坤



东阳有着深厚的木雕艺术底蕴,培育了为数不少的像金天洪师傅这样醉心于木制品雕刻与创作的手工艺人,也培育了一代代像马锦胜这样远走他乡创业开拓的实业家。正是这一批一批的艺人对木雕艺术的潜心追求,才得以成就这么辉煌的一个传统产业,散落在华夏大地的四面八方,产品销售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这个产业无论花开何处,根依然还是在东阳


在成都,我们参观了马锦胜的艺术空间,一处在市区七道堰街的“润物轩”茶室,一处在崇州市街子古镇的木雕会所,无一例外,两处地方都摆有画案,坊间挂有四川省著名国画家谭昌鎔的原作,原来,马锦胜正师从谭昌鎔学习中国画。对于以刀为笔的木雕艺人来说,线条勾勒和造型能力已非一般,研习国画只不过是将作画的介质移到宣纸上罢了。而对中国画的学习,又将推动他在木雕上的不断创新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代代东阳木雕大师们薪火相传的艺术精神,还有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从最早的佛像雕刻到家庭装饰雕刻,到现在各种题材、风格的创作,东阳木雕正在从工艺美术的范畴中跳将出来,似乎将成为新的一种艺术——木雕艺术。我一直这样认为,当下这种不可复制的原创作品,其根在中国画的的形象思维,其思想源自东方的哲学与美学,已然是一种以木质为原材料的雕刻艺术了,这与西方在石材上的各种艺术品没有本质的区别



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多么的精巧。摄影∣宋海风



撰文|刘乾坤

摄影|刘乾坤

张大千作品值钱吗

比特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