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最近武夷山有两大热。
一是,天气热;二是,岩茶热。
刚焙过第一道火的武夷岩茶,正在出炉中。
但此时,比起李麻花在武夷山四面炙烤的灼热感,我内心的焦灼感更盛——对于这些刚焙好火的岩茶的品质,那种不确定的未知。
不由,想起一个多月前,在武夷山喝毛茶的情形来。
第一站,在一位做茶名气不小的老师傅那里,喝了两三款毛茶。
每年都很稳定的北斗,居然喝出了烟熏味——要不是条形为证,盲喝真会误以为是传统的烟小种。
茶农的解释是,这批北斗是第一批试制的茶,机器设备没调整好,杀青的时候温度没掌握好。
SO,北斗做“红”了。
很失望。
要知道,北斗一直是我喜欢且期待的茶。
香气内敛,古朴醇厚,如同内力深厚的绝顶高手。
但这款北斗,毛茶时便出了令人不悦的烟熏味,再怎么焙火精制,也很难再调整回来。
第二站去的是专做品种茶的某大师那里,试了几款高香品种。
金牡丹、瑞香和黄玫瑰。
表现差强人意,并没有喝到惊艳的品种花香。
这不免令人担忧,如果毛茶时的表现就是如此平淡,那焙火后挥发和转化之后,香气岂不是更加一落千丈?
见我如此失望,代为引荐的朋友建议稍稍坐杯再喝一水,结果是香气并没有提升,反而是苦涩感加剧。
更难喝了。
《2》
今年的岩茶品质平平,我们在四月底新茶采制时便已经做出预估。
原因众所周知。
去年的大旱,导致茶青重大减产。
同时,失去雨水滋养的青叶普遍长势不好,叶片薄、内质寡,给后期做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极强的挑战。
但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天时不够,人和更不够。
面对这些遭过旱的、摸上去不如往年柔嫩的茶青,一部分茶农自己先乱了阵脚。
什么机器设备没调整好、茶青梗子高高低低不好做之类的说辞,也能作为说服别人的理由?
个个都是做茶高手,怎么可能屡屡犯下低级错误?
甚至,还把茶没做好的原因,归结于“茶青没长好”。
在旁打下手的阿姨一语道破,“今年的岩茶是让老师傅犯了难,做出来的茶有失水准,倒是刚接手做茶的新人能出惊喜。”
老师傅有思维定式,常年做茶,惯性做茶,机械且麻木。
就像一艘一直平稳运行的船,开启着自动巡航模式。谁知,忽然遇到冰山,慌乱中,便缺失了判断。
而新茶人,不被传统思路捆绑,更无惧挑战,放手来做,反而能出彩。
道理不俗。
不过,这些都只是表象。
我从这次的天降大旱之灾中,看到一些更深层的武夷岩茶的严峻形势。
《3》
这些年,武夷岩茶的商业之路走得顺风顺水。
当初,如果不是央妈出手打击天价岩茶,现在的市面上已然出现了上百万一斤的岩茶了。
曾经,那些价格贵到令人咂舌的岩茶,被带节奏的商人们奉上神坛,披上神秘外衣,市场一泡难求。
走进武夷山的某镇某村,随手一指,就能被你点到一位制茶大师、说茶大师。
被过度包装的茶和人,让武夷山做茶人失了初心,遁入唯利是图的商业“魔道”。
如今,市场经济的低迷,让那部分身处浮夸和吹捧中的岩茶,跌落下。
那些包装出来的“大师们”黄粱梦醒,只能回归到本分——靠手艺吃饭,凭品质卖茶。
原本,凭着多年经验和做茶的惯性,他们的一切都还能按部就班、波澜不惊地转向。
而半年前的大旱,却又让这些刚回归平淡的“大师们”,有些措手不及。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之前在名气支撑下,无需费太多气力动太多脑子,把茶做出来,自有客来,成批成量地买走。
现在主要的顾客变成了老茶客和茶商,风向就变了——他们拿货时,不看重虚名空利,只实打实冲着茶叶品质而来。
尤其,他们很有耐心,五家十家对比着喝,看茶不看人,名气大不大不要紧,有好货才拿。
当一切回到理性的原点,只有真功夫,才能屹立潮头。
《4》
机缘巧合也好,上天的安排也罢。
2022年的一场大旱,冲了龙王庙,冲刷去了武夷岩茶的表面浮华,露出了苍凉的底色。
炒作名利者,茫然四顾;真材实学者,阔步而上;新进入门者,勤学苦修。
这个契机,于某些人而言,并非好事。但于整个武夷岩茶行业而言,却是一次极佳的洗牌。
洗掉那些华而不实的妆容,烟熏的,晒伤的,各种浓妆。
让真面目示人,让真性情凸现。
这样的武夷岩茶,素面朝天,本质无华,却更是动人。
转型后的武夷岩茶,以技术为宗,以认真做茶为先,反倒是,另辟了一条更加平稳向上的蹊径。
希望回归凡尘的武夷岩茶,一路走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