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历史悠久,古迹古墓众多。在丰台区园博园附近有座古墓,奇特之处是驮着墓主人功德碑的“赑屃”竟然回头了!!!虽经多方询证,也没找到让人信服的答案,也许这就是个谜吧......
园博园附近有个“大沟村”,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只是没见多少村民,听说这个村被整体拆迁了。
穿过铁牌楼,径直往里走见一“沟西村”的彩牌楼,牌楼的右手边就是古墓的位置。
爬上一人多高的土墙就是墓区了。由于是第一次探访,不知墓区的东侧是有台阶的。
墓区整体坐西朝东,由一座大墓和两座小墓组成,北侧小墓前立有墓碑,上写:刘秉权墓地。从墓前摆放的祭品看,应该是有后人在祭奠。
刘秉权是谁?
刘秉权——清汉军正红旗人。清顺治元年(1643)任兵部主事,顺治十五年(1658)改任刑部主事,康熙六年(1667年)十二月出任广东巡抚,后因平息刘进忠在潮州发动的叛乱有功,晋升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部御史。康熙十三年(1674)十一月死于军中。
刘秉权死后,康熙皇帝亲自为其撰写了碑文,并赐谥曰“端勤”。
据说,刘秉权墓原来规模很大,四周有围墙,松柏成林。墓区有旗杆、大门、华表、功德碑等建筑。正中为刘秉权的墓穴,两旁的墓穴是他的两个儿子。目前除围墙已拆除外,其余建筑依然保存完整。
刘秉权墓北边就是沟西村,刘秉权的后代后来搬到了这里作为守墓人。当地人一直相传刘秉权是战死在沙场, 入葬时没有头颅,刘的后人就用金子做了一个金头一同下葬,正因为如此,刘秉权的墓穴很早就被盗了,现在还能看到当年的盗洞。
以上两图为刘秉权两个儿子的墓穴,尚有后人祭奠。
刘秉权的功德碑在三座墓的正东方向。是一通鳌驮石碑,俗称“王八驮石碑”。该碑通高4. 42米,底座由两块石条东西向平砌。
碑额上刻有满汉文“敕建”字样,可以想象刘秉权当年的功绩之大。
碑阳刻有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碑文,并以满汉双文刻于碑上。碑阳四周以赶龙图案围饰,碑侧为二龙戏珠,盘旋在云雾之中,相当精美。
贔屃(音毕戏 拼音:bìxì),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一般在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传说这种动物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常见的赑屃驮石碑中,头全是伸着脖子朝前看的,从没见过扭头往后看的,而这刘秉权墓地上的鳌头正是向后看的!!!
到底是啥原因,让鳌头呲着牙扭头向后看?难道是在看康熙皇帝对自己主人的评价到底有多高?
这种情况当年有两种传说:
一是当年此碑的赑屃为整块石头雕刻,在接近完工的时候,才发现石料长度不够,赑屃的头无法雕刻完成。但工期将至,重新雕刻已经来不及了,工匠就灵机一动将其头向后雕琢,当此墓验收时,监工问为何鳌头向后看,工匠称其为“回头望月”,监工听着很吉利,也就不再追究。
二是此地位于永定河以西,原有一条大沟,如果人站在山顶上向远处的大沟望去,到刘秉权墓所在地,大沟分岔了,刘秉权墓地势酷似一只大乌龟,刘墓就坐落在龟壳上。大乌龟(高地)驮着个小龟(墓碑)一直向东爬去。出了沟就可以进永定河,那它还不得兴风作浪?于是康熙为根治永定河水患,特意将刘秉权的墓建在这里镇水,墓地上的两座华表和一座墓碑以及两座夹杆石,像五把利剑将大乌龟死死地钉在大沟内,欲动不能。而这小乌龟呢?因其贪水、爱玩,总是向着永定河的方向看,渴望着下水嬉戏,所以就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
总之,上面的仅仅是传说而已,但到底为何把赑屃的头雕成这个样子,还是真是个谜!
两座华表位于赑屃驮碑以东,分立南北两侧,华表底座为须弥石座,束腰,底座为八角形,顶部也为八角形,刻有云纹图案,顶部有望天吼,云板齐全。
据说2001年,两块华表上的望天吼被盗走,后在保定被当地公安机关截获后又安装复位的。
当年,这是墓区外侧的两个夹杆石,里面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现在夹杆石尚存,里面却长出了两棵树。
今天,我们看到赑屃的神像,它们往往遗存在显赫石碑之下,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爬,却总是移不开步,它已成为祥瑞、和谐、长寿、吉祥、高贵的象征。
昔日的君主权贵们常以隐恶扬善之法,将自己的功德刻于石碑之上,期盼着让赑屃拖给后人,从而实现永垂不朽。同时,赑屃也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温馨提示:这个地方是有公交车的,很方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转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