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鱼钩是好鱼钩?每个人都有衡量标准,但是由于各位涉猎的专业不同,所以对鱼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既然大多数人并不具备科学正确的辨别好坏的能力,那么奸商的机会就来了,不但糊弄你个五迷三道,而且还“循循善诱”,把你带进一个个骗局。
今天,我就给大家拆穿几场事关鱼钩的销售骗局,列位擦亮眼睛。
关于鱼钩制作的工艺,我不做解释,毕竟大多数人不懂“淬火”“回火”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热处理工艺,也不清楚这两种工艺分别能使金属材料发生怎样的变化,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所以,我单从“宁折不弯”上说。这四个字应用在鱼钩上可以理解为受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鱼钩不变形、不张嘴,而是直接被拉断。
多铁血的性格啊!听起来那么的美好:在大鱼面前不妥协、不让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就这么霸气!
可是在鱼钩的使用上,到底是这种“性格”重要,还是拉力值重要?二选一的话,我猜渔友们肯定选后者。
可是,为什么会有“宁折不弯”的鱼钩存在呢?从材料学的角度来说,那是不折不扣的失败产品,这绝非危言耸听。
我不妨给大家做个通俗的比喻。
玻璃很硬,但是轻轻一摔就碎了,胶皮很软,怎么摔都摔不碎。
绝大多数材料都有这样的共性,即硬度越高,脆性越大,反之,硬度低则韧性强。而鱼钩既要保证钩尖拥有锋利耐磨的特性(俗称“不倒尖”),也就是高硬度,同时还要拥有强大的拉力,也就是需要拥有出色的韧性。
其实,从金属材料学角度看,这两点是矛盾的,因此对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只有精湛的工艺,才能使制作鱼钩的材料达到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是这种材料的硬度和韧性在最大值的交点上,达到了这个结合点,才能做到硬而不脆,韧而不软,这两个特性才由矛盾变成相辅相成。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那种宁折不弯的鱼钩本质上来讲就是硬度太高,所牺牲的是韧性,也就是拉力值降低了。
这种鱼钩就是工艺失败的产物,说它是次品都不准确,准确说就是废品。你家的菜刀切个冻肉,刃口就崩掉了,你觉得这把刀是次品还是废品?
好的鱼钩在拉力超负荷的情况下是允许有适度变形的,这种变形可能在拉力消失后恢复,不被人察觉,也可能在更大的拉力面前出现轻微的张嘴现象。
比如挂底后,鱼钩经钓者大力拉扯后变形了,但是钩尖没倒,这就是好鱼钩。
在这里,我们切忌混淆概念。好的鱼钩是可以轻微变形的,但是变形的未必都是好鱼钩。
所以,当有人再推销那种从不张嘴变形的鱼钩时,你还信吗?这是侧头侧尾的糊弄人。
同样的道理,用钩尖划玻璃而钩尖不倒,这能说明什么?仅能说明鱼钩的硬度够高,能代表拉力也同样强悍吗?
不但不能,我们反倒有理由怀疑这样的鱼钩的拉力值是否可靠。没病走两步,不服的话可以做一个可靠的拉力试验试试。
因为从事专业不同的原因,相当一部分钓友对金属材料不甚了解,只要一提及金属,就会下意识地觉得它一定是结实的。
就这样,另一个骗局应运而生:钩尖刺透易拉罐,然后再展示完好无损的钩尖。
这看起来非常霸道,不禁让人感叹:真乃世间少有的好钩也。在这里,我不说专业常识,我只打一个人人都懂的比方:把易拉罐摁在石头上蹭一下,不必故意用力,看看谁有磨损的痕迹?肯定是易拉罐。
也就是说,易拉罐的强度并不高,比石头还低许多,可鱼钩是碳钢,在强度上鱼钩能甩易拉罐好几条街,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让这两个相差悬殊的东西之间做对抗,鱼钩没有不赢的道理,莫说是精雕细琢、工料考究的鱼钩了,就算是家里缝被子的针,也能刺穿易拉罐而不倒尖;莫说是刺铝制品的易拉罐,就算是马口铁的也可以刺穿而毫无损伤。
说到这里,你还崇拜能刺透易拉罐的鱼钩吗?鱼钩刺穿易拉罐是合情合理的,就像牙签能扎进馒头里一样正常,这是不同种类材质间优点对缺陷的对抗。
在鱼钩的推销过程中,很多商家会在众目睽睽之下给自己经营的鱼钩做拉力试验,以证明鱼钩的强悍。我要拆穿的就是这个骗局环节。
说到这里,有人会疑问:测试鱼钩是有目共睹的事情,那些砝码也都货真价实,猫腻出在哪?
不知渔友们注意到鱼钩的受力部位没有。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越靠近钩柄部位,所得到的极限拉力值越大。
不同钩型的鱼钩,受力点也会不同,有些钩型在测试的时候受力点可以更靠近后方钩柄,比如伊势尼钩型,有的则更接近钩弯,比如袖型钩。
哪怕是同一种鱼钩,只要人为地把受力点向钩柄处挪那么一点,极限拉力值立刻就会提升,进而获取更叫人满意的数据。所以,这种实验本身就不严谨。
那些参考鱼钩的拉力值来使用鱼线的钓友是不是时常发现:明明鱼钩的强度大于鱼线,可为什么鱼线总是安全的,鱼钩总是壮烈牺牲呢?上面所说的就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则更重要。做鱼钩试验验的受力点和真正中鱼、挂钩的受力点是不一样的,受力方式也不同。
中鱼后,钩尖部位受力更多,挂钩则是完全是钩尖受力,所有的拉力都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两种情况都会产生类似于“掰”的效果。受力的部位越接近钩尖,对鱼钩的破坏力越强。
我们其实还可以做另外一个试验,干脆把猪肉挂到钩上,这样做更接近鱼钩中鱼后的受力方式,结果更真实,能够破坏掉鱼钩的猪肉重量要比做拉力试验的砝码轻很多。
“进口鱼钩”——这是鱼钩销售商喊得最多的一句话,“我的鱼钩进口原装……”“我的鱼钩进口分装…… ”反正就把进口日本的当作销售的主要广告词。
从金属加工、热处理的角度来说,鱼钩的质量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材质,二是工艺的准确把握,也就是篇首说的“淬火”和“回火”。
实事求是地说,日本鱼钩目前还是有一点点技术优势的,因为我们的鱼钩生产厂家基本还是以作坊式的单位为主,在技术上和日本的品牌企业还存在并不大的技术差距,尽管有一点差距,但国产鱼钩已经足够满足要求了,从基础材质,到曾经技术上存在代差的热处理工艺,国内的厂家不说有多厉害,起码能做到没啥明显的差距。
所以,大家对国货应该有自信。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鱼钩现在已经返销日本了。
据我所知,现在市场上鱼钩的国产占有率非常高,真正日本进口鱼钩从品牌上来说只有那么四五种耳熟能详的,其他的……有,但极少,从市场比例来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你打开淘宝看看,满屏全是日本进口呀!这世上有不清楚产品产地的销售商吗?如果说有,那绝对是胡扯!
可明明知道鱼钩的产地,干吗要冠以日本货呢?日本进口的鱼钩难道能够胜任飞磕、飞抄、大物、巨物……之类的中国特色钓法吗?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是有的人跪久了,真的不习惯站起来做人。
鱼钩浮在水面,难道就是轻的表现?呵呵。
跟鱼钩相比,一枚硬币很重吧!但只要方法得当,照样可以漂在水面上。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水面张力的问题,居然能骗过那么多人。
钢材的密度是多少,水的密度是多少?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只有制作鱼钩的钢材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鱼钩才可以浮在水面上。
没错,真的有鱼钩可以浮在水面上,不过我告诉你,硬币也能做到。
但是,如果你把鱼钩立着放进水里试试,或者你让鱼钩先浸水,然后在放到水面试试,它还能浮起来吗?
我们钓鱼时都见过这样的现象:有风浪的时候,风线不用压;水平如镜的时候,风线则一直在水面上,压线的动作如果不够大,它都不下去。这就是水面张力在起作用。
一些水生昆虫可以站在平静的水面上,比如水黾,它们凭什么不沉底?因为水面张力,谁在风浪中看到过它们在水面上站着?
如果有商家再做鱼钩浮在水面上的试验的时候,你在水面上滴一滴洗洁精,你看他揍你不?
我常在淘宝上看到鱼钩卖家把鱼钩材料标注为80C、90C,最近我发现又升级了,敢标注100C甚至110C了。
我和金属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但XXC到底是什么鬼?我很茫然,于是请教客服。
客服很客气耐心地给我科普:亲,C就是碳的代表,数字则是碳含量,数字越高,含碳量就越高,鱼钩也就越好。
我笑掉了大牙,是我不懂还是你不懂?
我从来没听说过碳钢的标注是由数字代表的。碳钢全称碳素工具钢,是用号数表示的。
比如,我曾经在《垂钓》杂志看到过一则鱼钩的广告,材质一栏标注的是“65号锰钢”,这是规范的标注。65号钢,行业内也叫65锰,它还有一个俗称,大家可能都听过——弹簧钢(做弹簧的未必只有65锰,但俗称的弹簧钢就是65锰)。
在此我稍作解释:C是英文Carbon(碳)的缩写,100c表示含碳量1%,也就是100号钢。
按照这个说法,110C应该是T11(读作“特11”)。我猜大多数的读者和渔友都不了解T11的金属特性,我不做专业解释,涉及到专业的东西怪烧脑的。
但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工厂中工人师傅手中的锉刀和这种材料极其类似(锉刀的材质是T10)。大家应该知道,锉刀不需要韧性,有硬度就够了,但它脆性极高。
写眼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本打算拍一段锉刀断裂的视频,可略作考虑,我还是没敢这样做。
人为地把锉刀弄断倒是不难,但要是有碎屑的话可能会伤人的,如子弹一样。可见它有多脆。
这样的材质适合做鱼钩吗?它不仅做了,而且还卖高价!
咱们简单算一笔账,同样是1公斤原材料,价格上能相差几块钱?1公斤原材料能生产多少枚鱼钩?均摊到每枚鱼钩上能差多少钱?这个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么,它贵的理由在哪?
我没给这种号称110C的材质做过化验鉴定,不敢妄言这是虚标,但这种材质不适合做鱼钩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标?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鱼竿,有的商家标注到了120T的碳布。鱼竿材料虚标发展到了鱼钩含碳量炒作,目的只有一个:糊弄人,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认为碳含量越高,鱼钩越好。
我想问一下,既然鱼钩碳含量越高越好,那么我们的碳素鱼竿含碳量岂不更高?干脆用鱼竿的材料做鱼钩不就得了?
吹牛的时候还是悠着点儿吧!
鱼钩销售的六大骗局已逐一拆穿,最后我再说一句:我就想安安静静地买个鱼钩钓个鱼,怎么还要利用各种知识来和奸商斗智斗勇呢?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