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石素有“万石中之王”尊号,其色泽温润可爱,肌理细密,自明清以来就被印人视为“印石之王”。数百年来田黄石极受藏家至爱,正如俗语所说:“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乾隆帝田黄三联玺(乾隆帝田黄三联玺,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中“乐天”,椭圆形,高1cm,长径3cm,短径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人开始采集,到了明清两代田黄石更是盛名于世。受到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的追捧。因此,田黄石一直盛名不衰,身价倍增,曾有“ 一两田黄九两金”的说法。
田黄石“三希堂”玺(“三希堂”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3cm,长4.2cm,通高8.5cm。故宫博物院藏)
自古田黄石异常稀少,在故宫博物院官网上进行藏品搜索,也就只能找到九件田黄石的藏品。
故宫博物院官网
据收藏家罗新昌介绍,当前老田黄石假货泛滥,现在市面上所谓的“孤品清代田黄石”、“传世民国田黄石”,全都是假货,那些祖传若干代、偏僻小山村淘宝等故事,纯粹是编出来骗人的。大家千万多留个心眼,不要一时头脑发热,不要轻易相信所谓传奇故事,那都是蒙刚刚涉足收藏的新手,稍有不慎就会血本全无。
清 田黄石卧虎(杨玉璇雕刻,通高3.6cm,长6.7cm,宽3.5cm。田黄为寿山石之一种,产自水田,色黄,故名。以柑橘黄、金黄为上品,枇杷黄、桂花黄次之。田黄与芙蓉石、鸡血石号称中国“三大印石”。杨玉璇是明末清初著名工匠,他善雕寿山石,刀工精湛,清代康熙年间曾供职清宫造办处。故宫博物院藏)
从文物鉴定角度讲,鉴定田黄石与其他类别的文物不同, 够不够年份是一回事,但首先要看其是否真的田黄石。李元茂先生对此素有研究,曾精辟地分析田黄石的假冒与辨别,特摘引如下,以飨读者。
“尚均”款田黄石雕“契此”像(宽12.3cm,高5.5cm。“契此”身著袈裟,袒胸,斜倚于布袋旁。像背镌隶书“尚均”二字。像用田黄石,雕刻技法娴熟,人物神态刻划准确,属清代品位较高的工艺佳作。故宫博物院藏)
近些年有人采用各种办法,试图以人工合成等办法仿造“田黄石”,引起了鉴藏家们的关切,怕真假难分,影响田黄的身价。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田黄石”虽来源于寿山冻石母岩,但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下,经过百万年漫长岁月的浸润变化才形成的,它所具备的天然光彩和观赏收藏价值,绝非人工模仿所能替代的,也是可以鉴别的。所以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清乾隆 田黄石“信天主人”玺(光素长方形玺,汉文篆书,玺文两边围二升龙图案。面宽2.5cm,长3.2cm,通高5.5cm。故宫博物院藏)
用指甲划田黄应该没有白色痕迹
首先,“石皮”是田黄石的主要标志之一,绝大多数田黄石外表都有皮层包裹,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原石的一个重要依据;其皮质比其他寿山石或巴林石细嫩,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腻均匀。
而且,田黄石的肌理表皮组织比较有特点。比如内部会出现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如新萝卜肉质的丝状纹理,俗称“萝卜丝”,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筋格,因其形成过程早期易受损,后期汲取土地滋养愈合而成。
最后,田黄石的手感类似软玉,质地温润、细腻、凝嫩。其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黄红之光,灿烂醒目,即使在寒冬腊月,也感觉温润,但如果用指甲划田黄应该不留痕迹,因为田黄寿山石的硬度大于人类的指甲。
“长春书屋”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方形玺,篆书。面2.5cm见方,通高8.3cm。(此玺为乾隆帝的闲章。乾隆帝为皇子时,雍正帝赏赐其长春仙馆,并赐号长春居士,故以后所御书屋,多以长春命名。以“长春书屋”命名的书屋在圆明园、宫内和避暑山庄都有,是乾隆帝重要的文事活动场所。故宫博物院藏)
清咸丰田黄石 “克敬居”玺(瑞兽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8cm,长4cm,通高4.8cm,纽高2.8cm。故宫博物院藏)
田黄石子母狮纽“乾隆御笔”玺(汉文篆书。面4.7cm见方,通高6.2cm,纽高3.5cm。此宝与“所宝惟贤”、“德日新”为一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宝玺中钤用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钤有此玺。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期 田黄石浅浮雕“秋江待渡”章(长6.1cm,宽4.1cm,通高6.5cm,重235g。印田黄石制,随形,薄意,侧款。印文篆体,朱文,右上起顺读“丹凤来仪宇宙春,中天雨露四时新,人间好事惟忠孝,臣报君恩子报亲”七言诗一首。题款阳刻篆书体“秋江待渡”。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