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紫砂壶与台湾的不解之缘:一段跨越文化的情感交流

02-08

紫砂壶与台湾的不解之缘:一段跨越文化的情感交流

对紫砂壶有些了解的壶友,都知道,紫砂壶最早,是在从台湾流行起来的,正因为有台湾收藏者的痴迷追求,才有了今天紫砂壶辉煌风光的模样。台湾可以说是紫砂壶的第二个故乡。

从香港“游”到台湾的紫砂壶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宜兴紫砂壶开始大量出口香港,这里需要提到一个人, 香港维他奶国际集团董事长,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实业家收藏家——罗桂祥,他被誉为“藏传紫砂第一人”,紫砂壶出口正是由他的双鱼公司所经营,当时主要的购买对象是香港和东南亚收藏家。后来,英泰,锦峰,海洋三家公司参与进来,负责宜兴紫砂壶在海外市场的经销。

拦不住的“星火燎原”

台湾经济的腾飞,让收藏紫砂壶有机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由于两岸政治因素的限制,台湾业者需由港商才能辗转购买紫砂壶回台转销,加上当时台湾政府的法令尚未开放进口紫砂壶,所以大量的紫砂壶其实是经非正式管道,走私进入台湾市场。为了应付海关的查察,甚至要磨掉印款才能入境。

从大陆先流入香港,再从香港出口台湾,渠道单一,流程复杂,价格翻倍,台湾藏家急于拿到紫砂壶,逼着台湾商人另寻蹊径,一些人开始以探亲为名,偷偷到宜兴收购紫砂壶。而由于政府规定商家不能直接把紫砂壶卖给港台商人,也使宜兴紫砂壶从业人员感到盲然,于是,就租车从上海直接把台湾客商接到家中,或者干脆在上海市租宾馆接待台湾的收藏者。

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整个宜兴尚没有一家外贸经营权的公司,出口主要是省级专业外贸公司,为此,宜兴政府在丁蜀公安分局设立紫砂市场整顿办公室,严禁私自与台湾商人的紫砂贸易,并狠狠打击了一大批个体经营的紫砂贩售者,整顿的风,让台湾的紫砂壶价格飞涨得更快。

1978年三中全会之后,整顿办公室被撤销了,大大解放了紫砂壶的生产力。

疯狂的利润 疯狂的人

随着紫砂壶贸易政策的逐渐宽松,台湾人通过厦门的渔船返运紫砂壶,在海上交易,而且还有专门的中介机构来发货,那个时候人民币还没有发行100元面值,但外汇券有100元,他们把成捆的外汇券塞满紫砂壶成型师傅的泥凳下,求他们尽快完成订单,听一位台湾的贩子说,当时台湾做紫砂壶生意的利润比贩毒还高,许多人铤而走险,坐小渔船偷渡至厦门,然后在厦门设点返运至台湾。1986年以后,当时宜兴出厂价10元人民币的壶,到台湾可以卖120美元,由此,来宜兴贩买紫砂壶的人越来越多,起初多是台湾的无业游民,后来开始有专业的古董商参与,贩壶的质量开始提高。

从1984年开始,台湾人开始注意收藏顾景舟蒋蓉吕尧臣徐汉棠汪寅仙这批人的高档紫砂壶了,由于他们的壶价格高,数量少,只能订制。

于是,他们即高调订制,当他们把壶拿到手后,就会请宜兴当地的高手实仿实做三到五把高仿品一起带回台湾。

当然,这类高仿品必须达到次真迹一等,原料、工艺造型必须达到99%的相似度,甚至重量,印款几乎一致,行业外的人根本无法辨认,名人名作的赝品伪作在收藏者手里越来越多。

于是,台湾人教会了丁山紫砂工艺师代工的诀窍,从此,宜兴进入了600年紫砂历史上代工最为泛滥的时代,而且此项业务至今“繁荣昌盛”。

第二春

台湾紫砂壶的收藏热,促使大陆紫砂壶产量的增加。当时紫砂队伍只有不满千人,这个产量根本不够台湾一个市县的消费量,实在是供不应求,于是,宜兴出现了二厂、三厂、四厂、五厂等乡镇企业加盟,求量无法求质,一些粗制滥造的紫砂壶充斥台湾市场,台湾市场急剧下降,

到2000年,台湾市场开始进入拐点到现在一直没有起色,由此,大陆收藏队伍逐渐壮大起来,大量以前卖至台湾的茗壶开始反销大陆,圈内称之为回流壶。

铜镜鉴定

唐三彩图片及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