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黄河滋养着黄河中的万物,众多鱼类在黄河水中栖息生存,这是黄河上游的一道风景。
但是当黄河水流到下游地势更为平缓后,鱼类又该如何在黄河入海口顺利进入到外海中呢?
面对外海汹涌的潮汐,怎么会有鲤鲫一族如此“盘根错节”?
当年有诗云:“黄鹤楼中吟白露,黄鹤楼下见黄鹤。”
此处一样,与黄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河水清,闻鱼可见。”
这的确是一副美妙的江湖画卷,那黄河中如此众多的鱼又会如何?
它们又将如何与黄河水相伴?
据最新的地质考察数据显示,全球最早的恐龙蛋化石是在我国甘肃天水地区发现的,这再次佐证了我国是恐龙的故乡。
此外这得益于我国地质地貌多样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包括黄河河道的形成,也正是由于黄河流域地质变迁的多变性,我国黄河才能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魔难后依旧众星拱月,在我国众多河流中独占鳌头,奠定它在我国河流中的“神位”。
黄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地质上古时期,我国地质地貌上的第四纪的冰川活动在我国多个地方都有留有印记,其中甘肃地区就保存有著名的冰川遗迹“冰沟”,这也为黄河的形成留下了证据。
根据地质学家在甘肃周口地区进行的地质考察发现:“黄河细水长流的表现可以溯源到黄河冰川时期。”
我国冰川运动最活跃的时期是在距离现代220万年前,当时冰川运动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为活跃,同时也活跃在黄河河道,由于渐渐的往东偏移。
我国黄河在我国北方地区是横穿的,且流经地区较为广泛,冰川运动尤其活跃,当冰川运动在这中间又形成了现代的黄河,所以黄河的冰川活动尤为活跃,可见当时的黄河水流也较为湍急,冰川融化后黄河的水流量也增大,同时也丰富了黄河水中的泥沙量,但是它没有减小黄河的水流速度,反而让黄河变得更加湍急。
在黄河冰川时期,由于我国地质地貌的变迁,黄河流域的地势也发生了剧变,黄河又一次的改变了它“家”的位置,而距离黄河流域较近的另一个河流就是现代我国著名的长江,因此黄河上游的泥石流量最大,长江上游的流量就较小,两大河流在黄河冰川时期也发生了规模广泛的环境变迁。
我国黄河流域地质结构的多样化在我国黄河流域也可以看见,黄河流域有着十分丰富的鱼类资源,浮在黄河水面上可以随风一起翱翔的红掌鱼、隐居在泥巴中的青鳉鱼,还有婀娜多姿的紫鳍鱼、伶俐可爱动作飞快强大的鲤鱼和黄颡鱼、以及沧桑刻苦爱下故土的黄河鲫鱼。
可以看出黄河水中有诸多的鱼类,这也正是黄河水的一抹绮艳的色彩。
黄河中的鱼类也是多样的,根据我国的鱼类系统学家在对黄河水中的鱼类进行统计发现:“黄河流域有183种现生鱼类,其中147种是纯淡水鱼类,36种是河海洄游鱼类。”
这也说明黄河的生态多样性。
而在这147种纯淡水鱼类中生活着我国黄河中的众多鱼类,其中又以黄河鲤鱼和黄河鲶鱼最为著名。
鲤鱼的祖先是从印度河流域迁徙到我国黄河流域的,而我国黄河流域中的鲶鱼就是原鲤鱼,由于环境变迁。
黄河鲤鱼在人为的干预下,产卵地减少,导致黄河鲤鱼的数量锐减,但是每年黄河鲤鱼还是会在黄河的水中游弋。
黄河鲤鱼生长在黄泽中,上身为鲤鱼模样,下身为鲶鱼模样,这也是黄河鲤鱼最为著名的原因。
黄河鲶鱼则是黄河的“霸主”,对于黄河中的鱼类来说黄河鲤鱼是水中的“大猪蹄”,鱼类之间也会出现地盘争夺的情况,而黄河鲶鱼则会以这种“形式”展现出来。
黄河中的鲤鱼和黄河鲶鱼又该如何在黄河入海口安居乐业?
从生物生存的角度来看,淡水鱼在海水中是不可能存活的,淡水鱼在海水中无法生存是因为鱼类外型的特点,淡水鱼通常在背鳍两侧有鱼鳃用来呼吸,这就导致淡水鱼在盐度和密度更高的海水中无法适应,因为鱼鳃吸引水分子的两个原理是渗透和透析,而渗透和透析是根据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原则进行吸引,盐水中掺杂的小分子比全水中的分子结构更稀疏,根据物质的性质,盐水中的小分子结构会吸附水分子,这也是使海水变得更加密集的原因。
鱼类的肾脏主要是负责排除代谢产物,同时能够对血液和体液中的成分调整,以维持生态平衡。
淡水鱼的肾脏是利用尿液排泄代谢产物,同时对体液中的成分进行调整,以维持内外部的渗透和透析平衡。
但是当鱼类的体液和外界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后,当盐度和密度的变化幅度超过一定值后,鱼类的肾脏反应不过来,这就会对鱼类 造成极大的影响。
但是我国黄河入海口却出现了许多鱼类的身影,这是为何?
其实在黄河进入大海的过程中,产生了分层现象,由于黄河水流携带着大量的淤泥,在黄河入海口处,黄河水流的冲刷将较为浑浊的黄河水流冲出了海水,形成了“分层”现象,这也让沉积在水中不健康的泥沙不会对鱼类造成伤害。
除去黄河水流在分层现象后,鱼类由于生活在黄河水中的习惯,淡水和海水之间有较大的区别:淡水中浮力偏大,而海水中的浮力偏小,所以在黄河入海口处,大部分的鱼类可以逆流而上的方式重新游回内河。
而黄河下游由于黄河水流逐渐减缓,海水中的盐分在一年之内逐渐被稀释,所以具有较强洄游能力的鱼类同样能够逆流而上重新游回到黄河下游的河域。
黄河下游的油田地带,渔业经济很发达,这也是黄河鲤鱼受到过度捕捞的一部分原因,同时还受到河流的污染也是部分原因。
黄河鲤鱼通体呈黄,犹如一块金子,但它的肉质腥味很大,所以在食用上少有人会喜欢,由于黄河鱼类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黄河鲤鱼的产量也大幅减少。
而黄河鲶鱼则是一种肉食性的大鱼,所以在黄河鱤鱼数量锐减后,黄河鲤鱤鱼数量也随之减少,而黄河鲤鱼则会攻击其他鱼类,从而减少其他鱼类的数量,这也就导致黄河中的鱼类数量更加少。
在面对环境的变化时,黄河中的鱼类同样展现出鱼类的“适应”能力,这也反映了生物为了生存的过程中,不断进化的特点。
这也正是我国黄河中的鱼类“逆天改命”的精髓,生物的进化适应是一种美妙的感受。
面对水域生态的严峻形势,呼吁人类更加重视水域生态的保护和治理工作,这也是人类应尽的“净化”水域的义务。
更要关注人类活动对黄河鱼类的影响不可忽视,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着黄河鱼类的生存状况,需要加强保护措施。
向人们发出生态警示,保护黄河鱼类的同时也是保护黄河的生态的重要一环。
同时,鱼类逆流而上的求生能力给人们带来启示,坚持不懈,面对困难和逆境,才能顽强拼搏,才能赢来转机,这种顽强的生存意志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