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封龙山与石邑城的历史渊源探索

07-10

封龙山与石邑城的历史渊源探索

石邑故城遗址,位于位于石家庄西南10公里,鹿泉区北故邑村南。封龙山北麓的山脚下,俗称窦王城,雏建于商周。春秋时已是晋国的著名城邑,战国时期属中山国,后被赵国攻占,汉代韩信背水破赵,石邑归汉。

石邑见于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但很明显这座军事重镇是在旧有城垣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石邑的建城史可以前延到春秋时期,甚至更早。现有城垣故址,城墙尚存。城中出土有彩陶碎片、黑陶碎片、青铜鱼等。

字解甲骨文“石”、“邑”

石,此字初文始见于甲骨文,象形字,其古字形像山石形,带有“石”字偏旁的字,它的本义即指崖石、石头,泛指各种各类的石料。大多也与坚硬的物体有关。

石邑城,源自“石”字,还是“石”姓?这是一个待考的历史文化课题。

石氏,据唐代《元和姓纂》所载,为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之后。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又《春秋公子谱》云,其后有石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石氏,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石申,魏国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家,著有《天文》8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著名的《甘石星经》,为后人托名甘德、石申。

邑,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相同,为上下结构,上有一“口”,下有一跪坐的“人”,强调邑为有人居住的地方或区域。因此,《释名•释州国》谓:“邑……邑人聚会之称也。” 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邑的卜辞,如“癸……争贞我作邑”(《甲骨文合集》13490);“作邑于麓”(《甲骨文合集》13505正);“取三十邑”(《甲骨文合集》7083正);“贞燎于西邑”(《甲骨文合集》6156正);“辛卯……王于……天邑商无”(《甲骨文合集》36535)等。宋镇豪先生把商代的邑分为四类:商王都、方国的都城、官僚贵族的领地和分属王朝、臣属诸侯或方国管辖的邑 。无论是王邑、诸侯之邑,还是众多的小乡邑,虽然都称为邑,但他们的等级是不一样的。”文献中常见的“敝邑”即指自己的国家。一般的邑及众多小邑仅表示居住的地方而已。

关于邑字之上的“口”,邑是无城墙的聚落,“口”为沟树之封。最近有学者指出,上古三代时期,“邑”与城郭的概念区别严格,邑有沟树之固,但并无城的痕迹 。《周礼•地官》记载,大司徒之职“制其幾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郑玄注:“沟,穿地为阻固也;封,起土界也。”

甲骨文中有很多“作邑”的卜辞,郭沫若释“作”为“丰”,认为是“封”字的异文 ,此解更接近“作邑”之本意。王国维说:“古封、邦一字,封乃古人之经界。”

西周石邑

先秦典籍《穆天子传》开篇记载,西周穆王姬满于十七年(约公元前945年),巡游石邑城西的井陉山,:“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陉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陉之坠,北循滹沱之阳”。

钘山,晋代郭璞注:“燕赵谓山脊为钘,即井钘山也,今在常山石邑县。”《说文解字》:洨水,井陘、謂石邑之井陘山也。

《穆天子传》晋代郭璞注。

《穆天子传(古本)》钦定四库全书,元代陶宗仪撰《说郛》卷一百十三。

《说文解字》:洨水,井陘、謂石邑之井陘山也。《史记三家注 淮阴侯列传》:“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索隐案:地理志常山石邑县,井陉山在西。又《穆天子传》云「至于陉山之隧,升于三道之磴」是也。”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二十二:“石邑县,井陉山在西。又《穆天子传》云:至于陉山之隧,升于三道之磴是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三:“石邑县,属常山郡,井陉山在西。《括地志》:石邑故城在恒州鹿泉县南三十五里。”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日知录》卷三十二:“陉,今井陉之陉。古书有作钘者。《穆天子传》:至于钘山之下。注:今在常山石邑县(钘音邢)是也。”

春秋时期晋国的石邑

据《韩非子 内储说上》、《国语 晋语九》等文献记载:约公元前513年(晋顷公十三年),晋国的上地(郡)守董阏于 巡行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山中,对随行的乡左右(基层乡官)大讲严厉法制、从严治理地方的道路。这是石邑最早见著史籍的记载,说明此前已形成城邑 。

《韩非子》卷九《韩非子·内储说上》石邑深涧:

董阏于为赵(应为“晋”)上地守, 行石邑山中, 涧深, 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曰: “婴儿痴聋狂悖之人, 尝有入此者乎?”对曰: “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 “无有。”董阏于喟然叹息曰: “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 则人莫之敢犯也, 何为不治?”

董安于,字阏于。春秋末年晋国人。晋国正卿赵简子(赵鞅)的心腹家臣。

今天的石邑城旧址。上世纪80年代初,石邑故城的轮廓还基本清晰,城门及城墙遗址尚存,城郭全为夯土筑成,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

民国时期鹿泉地图所绘制石邑城遗址位置(红字为石邑城遗址)。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厮杀的重要军事基地,它曾属于过晋国、中山国、魏国、赵国。由于石邑城南靠封龙山,北邻洨河源,西扼太行山西下的咽喉要道,所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石邑

石邑是中山国的重要城邑,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赵武灵王出兵攻中山。经过鄗邑、封龙、石邑,一直打到了东垣,逼近中山国的都城灵寿。中山国急忙割让四座城邑给赵国求和,赵武灵王才答应撤兵。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今镇州石邑县,本战国中山邑也,汉因置县。”卷二十一:“石邑县,紧,东北至州三十里。本战国时中山邑也,《史记》赵武灵王攻中山取石邑是也。汉于此置石邑县,属常山郡,后汉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一:“石邑县,西南三十里,旧十五乡。本战国时中山国之石邑也,《史记》武灵二十一年攻中山,取石邑县。属常山郡,故城在今县西北,谓之人文城。隋开皇三年移定州之石邑县于方夏村,置改属恒州。” 

唐代大型地理著述《括地志》记载:“石邑故城在恒州鹿泉县南三十五里,六国时旧邑。”六国即指战国时期。近世专家学者认为,古石邑城当在今天河北石家庄鹿泉区西南的封龙山北麓南故邑之地。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井陉南良都河西,发现了战汉时期的古村落遗址,遗址中尚有东西向的古道遗迹。此道路是由山西晋地穿越井陉古道到达当时石邑城的一条重要捷径——即由此沿金良川达金珠岭,由岭东下到达鹿泉岭底,再行不远即到石邑古城。

中山国“石邑”三孔布

【三孔布·石邑·战国中山国】

这是一枚两千三百年前的战国中山国古币,币文为“石邑”,目前该种币文的中国古币仅发现一枚,现存日本东京银行钱币博物馆。

“妬邑”三孔布币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面文为“妬邑”二字布币,约铸于西元前422-西元前386年之间,在战国早期。钱文为大篆。女石二字合读为一字,读为“石邑”。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颌认为, 三孔布上的“妬邑”二字即指战国名城石邑。王昭迈《东周货币史》原考证为:石邑见有大型布。布文字为女石邑,读石邑,今石家庄市西郊。

《吴铭轼本三孔布汇释》著录妬邑三孔布2大,共计2枚。

廿六,妬阝,币文写作女石邑,释之曰妬阝,即石邑。史记:武灵王廿一年,攻中山,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地在今河北石市。

其一,首见东亚钱志,币在东京。(印章1枚:石町)

其二,见于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真品,现存天津。(印章1枚:沽白)

背首计数十七大布,拓图首见于《东亚钱志》。《古钱大辞典拾遗•圆足布》《历代古钱图说》《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均复印此拓图。实物藏于日本银行。

东京日本银行货币博物馆收藏的三孔布。

背首计数廿大布。

《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引用《金文分域编》:河北磁县曾出石邑布。戴葆庭辑编《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著录墨拓,实物现藏天津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石邑三孔布。

战国时期的赵国石邑

《史记·廉颇列传》:“秦伐赵,拔石城。”

《获鹿县志 洨河图》记载的石邑城遗址。在北故邑村南的洨河之南。

局部放大。

《明一统志》卷三:“获鹿县,在府城西南五十里,本战国赵之石邑,汉属常山郡,北齐废。隋复置,寻分置鹿泉县。唐改名获鹿,恒州。宋以石邑省入,金升为镇宁州,元改西宁州,寻复为获鹿县,真定路。本朝因之。编户二十八里。”

清初康熙《御选唐诗》卷二十八:“宿石邑山中(唐汝询解《一统志》云:真定府获鹿县,本战国赵之石邑县,有西屏山,高数百丈,为一郡奇景,今诗极状。”

《大清一统志》卷十:“石邑故城,在获鹿县东南。《史记》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取石邑。又《陈馀传》赵王武臣使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魏书 地形志》石邑县有石邑城。《括地志》石邑故城在鹿泉县南三十五里。《元和志》县东北至恒州二十里。《宋史 地理志》获鹿有石邑镇。按《汉志》井陉山在石邑西,盖当井陉之口,《括地志》在鹿泉县南是也。《元和志》所记道里则在今获鹿之东北,与《括地志》不同、旧志谓晋隋时尝徙治,今考《寰宇记》隋开皇三年移县于万夏村,迁治乃在是时。然据魏收志,则后魏时已非故治矣。”

嘉靖二十八年《真定府志》:“石邑城,获鹿北八里许置县。”

秦始皇时期的封龙山石邑

秦国统一天下,石邑成为石家庄地区的重要县城。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工作者曾在辽宁省宽甸县发掘出了铸有“元年丞相斯”、“石邑”、“武库”字样的青铜戈。“丞相斯”,意思是说“秦丞相李斯监制”。

《辽宁宽甸县新发现秦石邑戈》,《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3期。

石邑县,秦置,属恒山郡。治所在今鹿泉市东南南故邑村。《史记·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石邑故城在恒州鹿泉(今鹿泉市)南三十五里。”西汉属常山郡。东汉废。西晋复置,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复置,移治今石家庄市西南振头,属恒州。大业初属恒山郡。唐属镇州。北宋开宝六年(937)废。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七月,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尸体盛放在辒辌车内,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中东府令赵高护卫,经石邑、井陉西归咸阳。

《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李良已定常山,还报,赵王复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

石邑附近铜矿丰富,西去二公里上寨地界的铜矿遗址(当地称其“铜拱”),它是铸造铜材的产地。再有东侧的重镇“铜冶”,冶金技术水准高且历史悠久。当时这里的冶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是秦国钱币、兵器工场,秦宰相李斯曾在此监制。闻名中外的正定大铜佛是这里铸成的,铜冶之名由此而得。

西汉初(公元前200年),置“石邑县”,属恒山郡。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封恒山郡为恒山国,八年国除为郡。石邑县属之。《畿辅通志》卷五十四:“石邑故城,在获鹿县南,汉置县,属常山郡,后汉省,晋复置。北齐改曰井陉,隋复故。后为常山郡治。唐属恒州,后州徙,以县属之。宋省入获鹿。《括地志》:故城在鹿泉县南三十五里,盖当井陉之口,向为要地。《寰宇记》:县北八里,有窦建德砦,即古石邑城。”

综上所述,石邑古城兴盛几千年之久,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开皇三年迁到迁至今天的石家庄市桥西区振头北侧万夏,再迁建于莲花山下。

寿山石寓意

康熙通宝价格表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