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寻古中国·河洛记》第四集:史前河洛地区的房屋装修历程

11-17

《寻古中国·河洛记》第四集:史前河洛地区的房屋装修历程

5000多年前,河洛地区出现大大小小的聚落,进而发展为庞大而等级分明的“城市群”。16日晚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河洛记》第四集,以“聚落成邑”为题,带领大家了解史前“城市”布局。

聚落的出现,让河洛先民过上了相对安稳舒适的定居生活,为改善居住环境,他们逐渐摸索出“房屋装修”的技术。节目中介绍,白灰面、三合土,是仰韶文化中晚期河洛地区较为广泛运用的“装修材料”。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刘校斌介绍,史前河洛地区“装修”房屋使用的白灰,实际上是料姜石烧制得来。白灰与料姜石按一定比例配制后达到一定强度就可以用来铺装地面,类似后世房屋中使用的三合土。

GetAttachment (1).jpg

考古发现来看,居住在洛阳宜阳苏羊遗址的先民,是室内装修的忠实拥趸。在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前的苏羊遗址,考古人员清理出十余处房址,它们保存相对完好,精细的室内装修让人颇为意外。在一处倒塌的墙壁前,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主任任广介绍,居住在苏羊遗址的先民们甚至分八层对墙面进行了粉刷。如今,墙壁上层层涂抹的细泥和白灰依然清晰可见,就连墙壁外侧也没有遗落。可以想象,屋主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其加以涂抹、维护。节目分析认为,白灰面隔绝了来自地底和外界的潮气,也让室内变得干净、明亮。

随着聚落不断发展,人口持续增加,连间房应运而生。苏羊遗址编号为F4的房址,面积将近30平方米,外墙、隔墙、地面已被清理出来,房内还有一个圆形的灶。灶旁出土的陶罐、砺石,让人不禁想到当时河洛先民在这里生火做饭的温馨场面。考古资料显示,这组房址建造方式、朝向基本一致,且大致处于一条直线,推测其经过专门规划,房屋内地面、墙面处理更加考究,屋外可能还有专门的保卫或仓储设施。

GetAttachment.jpg

“排房不是一次性修建,往往是开始先有两三间,然后逐渐在周围扩建后再连接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介绍,当时的人们聚族而居、聚族而葬,住在同一排连间房里的人应该具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

节目中提到,5000多年前,河洛地区的连间房可能就是当时的流行户型,它反映出个体、家庭、人口的变化和聚落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阶层出现分化,一些有能力的头领脱颖而出,让公共建筑的营建有了更好的规划和组织。

苏阳遗址的大型人工环壕、多人埋葬人骨坑、做工考究的房址等遗存,反映了当时强大、有序的社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为研究洛河中游地区这一时期的聚落形态、布局和功能分区提供了重要材料。

吴昌硕书法

蛇纹石和岫玉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