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宇航员在太空的餐桌变革:最新太空菜单揭晓!

02-27

都市快报讯 固定在特殊模组中的200颗海鲈鱼卵整装待发。出发前,研究人员仔细检查过每一颗鱼卵的状态,并且将它们密封在装满海水的圆碟中。倒计时,火箭引擎点火。接下来的数分钟里,这些鱼卵经受住剧烈晃动,被火箭带去了近地轨道。

确切地说,以上这一切没有真实发生,而是法国研究人员去年的一次模拟实验。这次实验是欧洲航空局“月球孵化”项目的一部分。他们想要看看,地球上的鱼卵能不能承受飞去太空这一路上的颠簸。

实验结果表明,一些鱼卵不仅从火箭升空的剧烈摇晃中幸存下来,孵化率还比正常情况下更高。这或许意味着,未来人类建立月球基地,能在月球上吃到鱼了。

“候选鱼”是它们俩

在太空种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在太空养鱼,仍然是个相对新鲜的概念。“月球孵化”是欧航局正在评估的300个创意项目之一。欧航局希望能在2030年前建成名为“月球村”的永久基地。

领导“月球孵化”的负责人,是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研究员西里尔·普兹比拉。他希望能借助月球上的水资源,在“月球村”建立一座水产养殖场。未来,月球居民就可以吃到鲜鱼了。

“我提议把鱼卵而不是把鱼送上天,是因为鱼卵、胚胎更强大。”普兹比拉说,目前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他是对的。不过,也不是每种鱼都适合上天的。

为了寻找在月面也能被送上餐桌的“太空鱼”,普兹比拉和他的同事们至少列了包含数百种“候选鱼”的名单。符合条件的“候选鱼”,耗氧量必须适度,二氧化碳产出要尽量低,孵化周期短,并且还需要对宇宙中的带电粒子有一定的抵抗力。最终,他们选定了两种“候选鱼”作为考察对象——欧洲海鲈鱼和大西洋白姑鱼。

生来就做好了上太空的准备

模拟实验的第一阶段,是把装有鱼卵的烧杯,放置在标准实验室装备“轨道摇床”上摇晃。两种“候选鱼”都轻松通过第一阶段。接下来的模拟实验,就要激烈得多。这些鱼卵被放置在另一台机器上,摇晃剧烈程度是按照俄罗斯联盟号火箭发射时的状况设定的。

经历剧烈晃动后,76%的欧洲海鲈鱼鱼卵成功孵化。正常情况下,82%的海鲈鱼鱼卵成功孵化。而大西洋白姑鱼的情况更加让研究人员惊喜——正常情况下孵化成功率为92%的白姑鱼,摇晃过后的孵化率为95%。

普兹比拉解释说,这些鱼卵或许已经适应了不同水文环境,它们可能被海浪拍打、撞击在坚硬的岩石表面。大自然的千锤百炼,早已让它们做好了上太空的准备。

未来太空能吃到的海鲜 或许还有它们

除了营养摄取的需要,普兹比拉认为,在月球上养鱼还有一个好处。它像是一种精神寄托,就好像宇航员还在地球上一样。

美国宇航局(NASA)肯尼迪宇宙中心研究员卢克·罗伯逊同意这种观点。住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通常会花一点时间照顾舱内植物。“如果是一条宠物鱼,或许让环境变得更有人情味了。”

罗伯逊说,普兹比拉提出的欧洲海鲈鱼非常有趣。这种鱼对水中盐分差异的容忍度很高。这对于月球表面极其有限的水资源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特质。

目前,NASA正考虑在未来载人火星任务的飞船上设置水族馆。罗伯逊和同事最近就在研究,如何在实现食物自给自足的同时,打造水箱内的可持续生态圈。他们认为,虾、贻贝(淡菜)、水生蜗牛等无脊椎动物可能比鱼更合适。相比鱼类,这些无脊椎动物的单位热量摄入更高。贻贝还能净化水箱内的水质。

宇航员已经实现了哪些“太空菜单”?

在太空种菜,早已不是科幻小说。去年年底,国际空间站第64次探险队成员就在名为“植物栖息地2号”的培育箱中,种植了20棵小萝卜。之所以挑选小萝卜,是因为这种植物的收成时间短,仅需27天。此前,同一培育箱中还种植过矮秆小麦、拟南芥。

“植物栖息地2号”是2017年搬去国际空间站的实验器材。空间站内还有两套相对简单的植物培育箱。自2014年来,宇航员用它们种植过莴苣、大白菜、芥末、羽衣甘蓝。

目前,宇航员主要食物来源仍然是从地球带去的袋装食物。这些袋装食物有保质期,而且不适合深空探索。科学家最初设想的未来是,最初的宇宙旅行者都是吃素的。不过,随着人造肉技术的发展,太空人造牛排也已经实现。

2019年,以色列初创企业“阿列夫农场”利用在地球上采集的细胞,经过实验室培育后,在微重力环境下3D打印出一份牛排。最近,该公司展示的成果已经非常接近于真实的牛排了。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法国科学家的设想也能实现——人类在月球村养起了鱼。距离人类在太空大鱼大肉的日子不远了。

祺祥通宝真品图片

海螺珍珠图片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