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羊犬鉴赏网

中华扇文化的魅力

08-14

中华扇文化的魅力

□孙葆元

扇子是用具,也是道具。现在是空调时代,炎炎夏日,人们都往空调房里钻,扇子就被冷落了。可是某些场合仍有人手执折扇,即使在有空调的室内也把一柄折扇放在桌上,并不使用,此时这柄折扇就代表了一种文化习惯,已经不是用具,而是道具。

中华文化讲“意”,往往用一个符号表达“意”的境界,这个符号有时是季节轮替,有时是一个物件,扇子就是这样一个蕴含深意的物件。

空调进入居家生活之前,扇子是家家度夏的必备品。有家庭备着数柄,除家人自用,来客也用,一是扇风,二是驱蚊。市井便有童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

在济南的家庭生活中,物资短缺时有人家借米借面,甚至借酱油借盐,从没见过借扇的。这就不是从物品方面考量了,而是文化与风俗使然。

首先,“扇”与“善”谐音,扇者善也。善生自心,岂可借渡?中华文化以善良塑造人的品格,与人为善、独善其身、乐善好施、上善若水等等不一而足,执扇自证,品格可以修炼却不是借来的。

人有穷富,扇无新旧,人的“善”意却不可随风飘逝。

唐朝人唐怡写过一首《咏破扇》诗,道:“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无由重掩笑,分在秋风前。”显然这是一位女性,用一把柄状如明月的罗扇掩在嘴上笑,可是那柄扇子已经被损坏,绫罗的扇面也破了,还没有起秋风就不能用了,不知是说扇还是说扇的主人?无论是谁,都留下无穷的善意。

秋风起时,扇子收了,来年初夏再找出复用,而破扇就只有一弃之命。唐怡是在以扇喻人。

扇子固然不可与借,但是可以作为礼物赠友。过去的读书人喜欢扇子,往往把它作为贴身之物,或拢于袖中,更多的是执扇而行。所以,向挚友赠送一把折扇,扇上若有题句赠言,更是情谊的表达。

赠扇是施于人,借扇是求于人,两者大相径庭。

明朝人张位就为我们留下一首《赠扇》诗:“冠剑联鳷鹊,天风满建章。宠光临白羽,节序届朱阳。捧给罗中使,新裁总上方。传宣天语近,披拂舜熏长。不向三秋至,终令什袭藏。愿言清惠溥,尽使热中凉。”这首诗是连同扇子一起赠给朝中同僚罗中使的,这是一柄新制的扇子,而制扇谓之“裁”,白居易在《白羽扇》中曾说“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张位的这首《赠扇》诗写的是,当年扇子在汉朝盛行,扇出的风充满建章宫。今天节序又临炎夏朱阳,请你用这柄羽扇取风,那风便如天语,便如舜之熏风,给你带来酷热中的清凉。

诗写得比扇子还美,所谓物美不如意美,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此风一开,文人便在赠送的扇子上题诗作画,把友谊明白无误地告诉对方,开启了扇画的文化之门。题诗题画的扇比素白扇更珍贵,又开启了诗画入扇的先河,也创造了画扇的市场效应。

野史记载,东晋王羲之有一天在路上行走,看到路旁一位老妇人卖扇子,没有人光顾。王羲之心生怜悯,过去拿起一柄素扇写了几个字扔下欲走,老妇人大怒,斥道:你污染了我的扇子,怎么卖!王羲之不怒,反而笑着说:这柄题字扇你卖十倍的价格,试试?王羲之走后,那柄扇子果然卖出了天价。看来这样的传统故事早在明以前就开始上演了。

明朝的唐寅也喜欢搬弄几笔题扇画,帮助市井中困苦的人。效仿乎?独创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创了画扇的文化传统。 不管自执还是赠送,扇子都是以使用功能登场的,然而最初创造出扇子是由使用功能转化为礼仪功能。

据晋朝崔豹《古今注·舆服》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舜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明确地告诉我们,扇子是由舜发明的,问世时叫“五明扇”。哪五明?书上没有记载,不好妄猜,在原始社会,无非就是事明、理明、文明、天明、地明之类。

那柄最初的扇子绑在一根长杆上,被高高地举起,大有告示的作用。“扇”,善也。社会需要“善”,“五明”就是社会五个方面的善意。

在酷热的阳光下,人们突然发现这柄高高举起的“扇”能遮挡阳光,于是它就有了遮阳的功能。

崔豹继续记录:“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扇普及开来,在秦、汉两代,士大夫和公卿贵戚都用树扇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存在。到了魏、晋才对树扇做出限制,除了皇帝的乘舆,其他人一概不能使用,那高高举起的扇子就成了皇权的象征。

于是我们在图画中看到,无论殿内宫外、刮风下雨,凡帝王出行,都有两个人举着扇子,那是权威,扇子摇身变成了礼仪扇。

礼仪除了是形式,更是思想上的规则。形式永远替代不了用途,扇子又回归到它的使用功能。回归的扇子柄短了,方便实用,也区别于礼仪的形式,却成了文化人风雅的标示。

曾经文化人多用折扇,除了携带、把玩,还寓意“能折能展”的人生理念。人手一扇,风情万种,扇子就兼备了实用和人生道具的功能。

白居易很看重这一点,题诗说:“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他在讲用扇子的人。

具体地说,扇子的种类决定了执扇人的社会地位。折扇决定了文人雅士的身份,团扇、罗扇就决定了淑女的品格,那么蒲葵之扇只能是市井引浆贩履之人的爱物,对于他们来说,蒲葵扇子只有实用的功能,无荫之地遮阳,无风之处扇风,甚至可以当坐垫隔凉。把尊贵的扇子垫到屁股底下,实在没把那礼仪当回事。

扇子的文化回到最质朴的原点,这是扇子的去礼仪化。

市井中的蒲葵之扇延续了千年,我就见过很多这样的白须翁,执一柄蒲扇,穿一领直衫,汗水把直衫的后背浸湿,于是把蒲扇伸进衫中,扇柄插在裤腰上,那衣衫被扇骨支撑,就成了穿在身上的帐篷。

中华文化从铸造那天起就讲风气,倡正风,抑邪风。扇子是取风的工具,又是仪表的配饰,它扇出的风就应该是清风徐徐、正风坦荡,总之是人间高风,扇子就被赋予清正、高洁、吉祥的善意,同时也象征驱逐歪风邪气的法器,以扇赠人的含义就深化了。

据历史记载,扇子就是唐朝的国礼,以此物彰显大国的威仪与正气,为友邦赠送吉祥。

千年过去,有两位摇着扇子的人长久驻留在民间传说中,一位是诸葛亮,手里摇着一柄鹅毛扇,那把扇子摇出的是智慧;另一位是济颠和尚,手里永远摇着一把破蒲扇,摇出了民间的狡黠,狡黠更多的时候是民间的智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画眉鸟叫声大全正宗

哥窑瓷器鉴定方法